| 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 1.2 生态足迹及生态压力指数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2.1 国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与思路 | 第14-17页 |
| 1.3.1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1.3.2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 1.3.3 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7-21页 |
| 2.1 区域概况 | 第17-18页 |
| 2.2 行政区划 | 第18-21页 |
| 第3章 研究内容 | 第21-27页 |
| 3.1 研究内容及范畴界定 | 第21-22页 |
| 3.1.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3.1.2 时空范畴 | 第21-22页 |
| 3.2 自然资本供需平衡评价体系的实证研究 | 第22-24页 |
| 3.2.1 丝绸之路经济带尺度的自然资本供需平衡评价 | 第22-23页 |
| 3.2.2 省级尺度的自然资本供需平衡评价 | 第23-24页 |
| 3.2.3 地级市尺度的自然资本供需平衡评价 | 第24页 |
| 3.3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 3.4 缺失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25-27页 |
| 第4章 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 4.1 生态足迹模型 | 第27-29页 |
| 4.1.1 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 | 第27-28页 |
| 4.1.2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 | 第28-29页 |
| 4.2 生态压力指数模型 | 第29-31页 |
| 4.2.1 生态压力指数概念及计算模型 | 第29页 |
| 4.2.2 生态压力等级划分标准 | 第29-31页 |
| 第5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1990~2015年自然资本供需平衡分析 | 第31-45页 |
| 5.1 生态足迹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第31-35页 |
| 5.1.1 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 第31-33页 |
| 5.1.2 生态足迹的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 第33-35页 |
| 5.2 生物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第35-39页 |
| 5.2.1 生物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 5.2.2 生物承载力的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 第37-39页 |
| 5.3 生态赤字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第39-42页 |
| 5.3.1 生态赤字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 第39-40页 |
| 5.3.2 生态赤字的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 第40-42页 |
| 5.4 本章小节 | 第42-45页 |
| 第6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1990~2015年生态压力评估 | 第45-49页 |
| 6.1 生态压力的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 第45-46页 |
| 6.1.1 生态压力指数的动态变化及预测 | 第45页 |
| 6.1.2 生态压力等级的动态变化 | 第45-46页 |
| 6.2 生态压力等级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 6.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49-53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49-51页 |
| 7.2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51页 |
| 7.3 不足与展望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 致谢 | 第59-61页 |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