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源多倍体泥鳅的诱导及其育性初步研究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1.1 鱼类多倍体研究进展 | 第13页 |
1.1.1 鱼类多倍体现象 | 第13页 |
1.2 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 | 第13-15页 |
1.2.1 物理方法 | 第13-14页 |
1.2.2 化学方法 | 第14-15页 |
1.2.3 生物学方法 | 第15页 |
1.3 多倍体鱼形成的细胞学机制 | 第15页 |
1.4 多倍体鱼类倍性鉴定 | 第15-17页 |
1.4.1 染色体计数法 | 第16页 |
1.4.2 红细胞测量法 | 第16页 |
1.4.3 DNA相对含量法 | 第16页 |
1.4.4 核仁组织区银染计数法 | 第16-17页 |
1.5 多倍体鱼类的生物学研究 | 第17-18页 |
1.5.1 多倍体鱼类的形态变化 | 第17页 |
1.5.2 多倍体鱼类的生长 | 第17页 |
1.5.3 多倍体鱼类的性腺发育及繁殖力 | 第17-18页 |
1.6 多倍体泥鳅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7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8-20页 |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7.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异源多倍体泥鳅的诱导和受精细胞学观察 | 第20-38页 |
2.1 前言 | 第20-2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2.2 异源多倍体泥鳅的诱导 | 第21-22页 |
2.2.3 多倍体泥鳅倍性鉴定 | 第22-23页 |
2.2.4 受精细胞学观察 | 第23-24页 |
2.2.5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4页 |
2.3.1 异源多倍体泥鳅的获得 | 第24-25页 |
2.3.2 幼鱼倍性检测 | 第25-26页 |
2.3.3 成鱼倍性检测 | 第26-27页 |
2.3.4 红细胞测量 | 第27-31页 |
2.3.5 染色体计数 | 第31-32页 |
2.3.6 受精细胞学观察 | 第32-34页 |
2.4 讨论 | 第34-37页 |
2.4.1 诱导条件 | 第34-35页 |
2.4.2 诱导结果 | 第35-36页 |
2.4.3 倍性鉴定方法 | 第36页 |
2.4.4 受精细胞学观察 | 第36-37页 |
2.5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异源多倍体泥鳅生长和性腺发育的比较研究 | 第38-59页 |
3.1 前言 | 第38-3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3.2.1 实验用鱼 | 第39页 |
3.2.2 养殖方式 | 第39页 |
3.2.3 生长测量 | 第39页 |
3.2.4 性腺发育观察和倍性分析 | 第39-40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4页 |
3.3.1 生长差异比较 | 第40-43页 |
3.3.2 性腺发育观察和倍性分析 | 第43-54页 |
3.4 讨论 | 第54-58页 |
3.4.1 异源多倍体泥鳅的生长 | 第54-55页 |
3.4.2 异源多倍体泥鳅性腺发育和倍性组成 | 第55-58页 |
3.5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异源多倍体泥鳅的育性研究 | 第59-72页 |
4.1 前言 | 第59-6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4.2.1 性腺发育观察和倍性分析 | 第60页 |
4.2.2 异源多倍体泥鳅后代胚胎发育观察 | 第60页 |
4.2.3 异源多倍体泥鳅存活后代倍性分析 | 第60-6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1-69页 |
4.3.1 异源多倍体泥鳅性腺发育观察和倍性分析 | 第61-63页 |
4.3.2 胚胎发育观察 | 第63-66页 |
4.3.3 异源多倍体泥鳅存活后代倍性组成 | 第66-69页 |
4.4 讨论 | 第69-71页 |
4.4.1 异源多倍体泥鳅育性 | 第69-70页 |
4.4.2 异源多倍体泥鳅配子形成机制 | 第70-71页 |
4.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三类四倍体泥鳅雌核发育特性研究 | 第72-84页 |
5.1 前言 | 第72-7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3-76页 |
5.2.1 实验鱼准备 | 第73页 |
5.2.2 人工繁殖实验 | 第73页 |
5.2.3 组织切片观察 | 第73页 |
5.2.4 雌核发育后代倍性检测 | 第73-74页 |
5.2.5 雌核发育后代遗传物质鉴定 | 第74-7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76-82页 |
5.3.1 形态差异比较 | 第76-78页 |
5.3.2 后代倍性鉴定 | 第78-79页 |
5.3.3 亲本卵巢组织切片观察 | 第79页 |
5.3.4 后代遗传物质鉴定 | 第79-82页 |
5.4 讨论 | 第82-83页 |
5.5 小结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5页 |
附录 发表研究论文和申请专利 | 第95-99页 |
发表论文 | 第95-98页 |
申请专利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