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1.2 防屈曲支撑 | 第18-21页 |
1.3 BRB工作原理与特点 | 第21-24页 |
1.3.1 承载力与刚度分离 | 第22-23页 |
1.3.2 承载力高 | 第23页 |
1.3.3 延性与滞回性能好 | 第23页 |
1.3.4 保护主体结构 | 第23页 |
1.3.5 减小相邻构件受力 | 第23-24页 |
1.4 BRB的工程应用 | 第24-28页 |
1.4.1 防屈曲支撑在新建结构中的应用 | 第24-26页 |
1.4.2 防屈曲支撑在抗震加固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1.4.3 防屈曲支撑在高层建筑加强层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1.4.4 防屈曲支撑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28页 |
1.5 BRB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8-33页 |
1.5.1 混凝土型防屈曲支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9-32页 |
1.5.2 纯钢型防屈曲支撑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2-33页 |
1.6 防屈曲支撑核心问题的研究 | 第33-37页 |
1.6.1 国内外关于间隙值的研究 | 第34-35页 |
1.6.2 国内外关于约束单元的研究 | 第35-37页 |
1.7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第二章 纯钢型防屈曲支撑理论设计 | 第40-58页 |
2.1 引言 | 第40页 |
2.2 防屈曲支撑框架结构的设计特点 | 第40-41页 |
2.3 支撑的布置形式 | 第41-42页 |
2.4 支撑的设计流程 | 第42-43页 |
2.5 防屈曲支撑所需数量的估算 | 第43-44页 |
2.6 防屈曲支撑截面计算与轴力设计值验算 | 第44-45页 |
2.7 防屈曲支撑屈服段长度 | 第45-46页 |
2.7.1 根据经验值估算防屈曲支撑屈服段长度 | 第45页 |
2.7.2 根据试验值计算防屈曲支撑屈服段长度 | 第45-46页 |
2.8 防屈曲支撑节点设计 | 第46-50页 |
2.8.1 螺栓连接 | 第46-47页 |
2.8.2 焊缝连接 | 第47-48页 |
2.8.3 芯材连接段与结构节点板设计 | 第48-50页 |
2.9 无粘结层设计 | 第50-51页 |
2.10 延性设计 | 第51-54页 |
2.10.1 延性设计理念 | 第51-53页 |
2.10.2 延性设计方法 | 第53-54页 |
2.11 整体稳定性 | 第54-55页 |
2.12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三章 装配式全钢屈曲约束支撑芯材特性分析 | 第58-104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芯材间隙与边缘屈服极限应力分析 | 第59-68页 |
3.2.1 基本假设 | 第60页 |
3.2.2 芯材原长度方程 | 第60-62页 |
3.2.3 边缘屈服应力方程 | 第62页 |
3.2.4 芯材半波中点截面微分方程 | 第62-63页 |
3.2.5 间隙 | 第63-66页 |
3.2.6 边缘屈服极限应力 | 第66-67页 |
3.2.7 考虑泊松效应的间隙取值 | 第67-68页 |
3.3“十字”型支撑初弯曲大小的影响 | 第68-70页 |
3.4“十字”型支撑初弯曲有无对支撑的影响 | 第70-80页 |
3.4.1 考虑芯材的初弯曲,考虑外包钢的初弯曲 | 第70-73页 |
3.4.2 考虑芯材的初弯曲,不考虑外包钢的初弯曲 | 第73-76页 |
3.4.3 不考虑芯材初弯曲,考虑外包钢初弯曲 | 第76-77页 |
3.4.4 不考虑芯材初弯曲,不考虑外包钢初弯曲 | 第77-80页 |
3.5“十字”型支撑芯材长度对支撑的影响 | 第80-88页 |
3.5.1 考虑外包钢初弯曲, 考虑芯材初弯曲 | 第80-83页 |
3.5.2 考虑芯材初弯曲,不考虑外包钢初弯曲 | 第83-85页 |
3.5.3 不考虑芯材初弯曲也不考虑外包钢初弯曲 | 第85-88页 |
3.6 芯材尺寸对间隙值与边缘屈服极限应力的影响 | 第88-93页 |
3.6.1 不同芯材厚度 | 第88-90页 |
3.6.2 不同芯材宽度 | 第90-91页 |
3.6.3 芯材厚度与芯材宽度同比例变化 | 第91-93页 |
3.7 十字型防屈曲支撑与一字型防屈曲支撑对比分析 | 第93-100页 |
3.7.1 初弯曲变化的影响 | 第93-95页 |
3.7.2 屈曲半波数变化的影响 | 第95-96页 |
3.7.3 芯材长度变化的影响 | 第96-98页 |
3.7.4 芯材厚度、宽度变化的影响 | 第98-100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100-104页 |
第四章 考虑外包钢特性的防屈曲支撑理论设计 | 第104-116页 |
4.1 引言 | 第104页 |
4.2 改进后的间隙值与边缘屈服极限应力计算公式推导 | 第104-107页 |
4.2.1 间隙 | 第104-107页 |
4.2.2 边缘屈服极限应力 | 第107页 |
4.3 外包钢最小约束刚度 | 第107-111页 |
4.4 屈曲半波数设计值的估计 | 第111-112页 |
4.5 芯材宽厚比 | 第112-113页 |
4.6 双矩管型外包钢 | 第113-11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五章 全钢防屈曲支撑有限元分析 | 第116-138页 |
5.1 引言 | 第116页 |
5.2 防屈曲支撑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16-119页 |
5.2.1 单元的选取 | 第116-117页 |
5.2.2 定义材料属性 | 第117-118页 |
5.2.3 模型的建立 | 第118-119页 |
5.3 芯材约束的确定 | 第119-120页 |
5.4 边缘屈服极限应力有限元分析 | 第120-123页 |
5.5 防屈曲支撑有限元结果参数分析 | 第123-125页 |
5.6 芯材宽度对一字型防屈曲支撑边缘屈服极限应力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5.7 防屈曲支撑多波屈曲过程 | 第126-131页 |
5.7.1 屈曲半波数等于 7 | 第127-129页 |
5.7.2 屈曲半波数等于 8 | 第129-131页 |
5.8 防屈曲支撑间隙对内力性能的影响 | 第131-133页 |
5.9 不同间隙值下的防屈曲支撑滞回曲线 | 第133-135页 |
5.10 本章小结 | 第135-13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0页 |
6.1 结论 | 第138-139页 |
6.2 展望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