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2.1 国外关于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关于责任追究的重要研究 | 第11-12页 |
1.2.3 国内关于机制设计理论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4 国内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研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机制设计和党风廉政责任追究的理论分析 | 第16-24页 |
2.1 机制设计理论简介 | 第16-18页 |
2.1.1 机制设计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 | 第16页 |
2.1.2 机制设计理论的核心内涵 | 第16-18页 |
2.2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的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2.2.1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2 党风廉政责任追究的核心内容 | 第19-21页 |
2.2.2.1 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分解 | 第19-21页 |
2.2.2.2 党风廉政建设的问责 | 第21页 |
2.2.3 党风廉政责任追究的原则 | 第21-22页 |
2.2.4 党风廉政责任追究的作用 | 第22-24页 |
第3章 党风廉政责任追究与机制设计理论的关联分析 | 第24-30页 |
3.1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与信息效率 | 第24-25页 |
3.1.1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需要解决信息效率问题的必要性 | 第24页 |
3.1.2 信息效率原理在党风廉政责任追究领域的运用 | 第24-25页 |
3.2 党风廉政责任追究与激励相容 | 第25-27页 |
3.2.1 党风廉政责任追究需要激励相容的必要性 | 第25-27页 |
3.2.2 激励相容原理在党风廉政责任追究领域的运用 | 第27页 |
3.3 廉政建设责任追究与实施理论 | 第27-30页 |
3.3.1 党风廉政责任追究遵循执行原理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3.3.2 实施理论在党风廉政责任追究领域的运用 | 第28-30页 |
第4章 党风廉政责任追究的问题及机制设计原因 | 第30-37页 |
4.1 我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4.1.1 责任内容可操作性不强 | 第30-31页 |
4.1.2 对责任追究的过度自由裁量缺乏规制 | 第31-32页 |
4.1.3 监督检查评价机制落实乏力 | 第32页 |
4.1.4 责任相对人范围较窄 | 第32-33页 |
4.2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存在问题的机制设计原因 | 第33-37页 |
4.2.1 忽视信息效率规律的运用 | 第33-34页 |
4.2.2 忽视激励相容原理的运用 | 第34-35页 |
4.2.3 实施原理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 | 第35-37页 |
第5章 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党风廉政责任追究的对策 | 第37-45页 |
5.1 基于信息效率的对策措施 | 第37-40页 |
5.1.1 加强廉政风险管理 | 第37-38页 |
5.1.2 重视媒体信息功能开发 | 第38页 |
5.1.3 强化公民廉政监督意识 | 第38-39页 |
5.1.4 推进权力运行信息公开 | 第39-40页 |
5.2 基于激励相容的对策措施 | 第40-43页 |
5.2.1 加强对廉政责任追究主体的激励和奖励 | 第40-41页 |
5.2.2 建立和完善对于监督者和责任追究者的保护制度 | 第41页 |
5.2.3 进一步理顺纪委和党委关系 | 第41-42页 |
5.2.4 加大对追责不力责任主体的惩处力度 | 第42-43页 |
5.3 基于实施理论的对策措施 | 第43-45页 |
5.3.1 进一步完善民主参与机制 | 第43页 |
5.3.2 加强和完善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机制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