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透油藏纳米活性微球调驱体系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2.1 调剖堵水机理 | 第8-9页 |
1.2.2 国外调剖堵水技术现状 | 第9页 |
1.2.3 国内调剖堵水技术现状 | 第9-10页 |
1.2.4 现有调剖堵水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纳米活性微球调驱技术 | 第13-21页 |
2.1 纳米活性微球调驱特点及封堵机理 | 第13-14页 |
2.1.1 纳米活性微球调驱特点 | 第13-14页 |
2.1.2 纳米活性微球封堵机理 | 第14页 |
2.2 纳米活性微球常用制备方法 | 第14-17页 |
2.2.1 悬浮聚合法 | 第15页 |
2.2.2 分散聚合 | 第15页 |
2.2.3 沉淀聚合 | 第15-16页 |
2.2.4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 | 第16-17页 |
2.3 反相微乳液聚合法概述 | 第17-21页 |
2.3.1 微乳液简介 | 第17页 |
2.3.2 反相微乳液聚合机理 | 第17-19页 |
2.3.3 反相微乳液聚合体系组成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纳米活性微球的制备 | 第21-38页 |
3.1 反相微乳液的制备 | 第21-29页 |
3.1.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1-22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3.1.3 乳化剂体系筛选 | 第22-28页 |
3.1.4 反相微乳液组分优化 | 第28-29页 |
3.2 反相微乳液聚合实验 | 第29-36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9-30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3.2.3 反相微乳液聚合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3.2.4 反应条件优化 | 第32-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纳米活性微球性能评价 | 第38-49页 |
4.1 纳米活性微球评价方法 | 第38-40页 |
4.1.1 主要试剂及设备 | 第38页 |
4.1.2 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38-40页 |
4.2 纳米活性微球性能评价结果 | 第40-48页 |
4.2.1 纳米活性微球的大小形态 | 第40-41页 |
4.2.2 粒度分布 | 第41-43页 |
4.2.3 膨胀性能 | 第43-47页 |
4.2.4 耐温性 | 第47-48页 |
4.2.5 稳定性 | 第4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纳米活性微球调驱效果评价 | 第49-57页 |
5.1 纳米活性微球调驱效果评价方法 | 第49-52页 |
5.1.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49页 |
5.1.2 评价方法 | 第49-52页 |
5.2 纳米活性微球调驱性能评价结果 | 第52-55页 |
5.2.1 注入能力评价结果 | 第52-53页 |
5.2.2 封堵能力评价结果 | 第53-54页 |
5.2.3 驱油能力评价结果 | 第54-5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