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2.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关于网络传播定义的研究 | 第11-12页 |
2.关于网络传播特征的研究 | 第12-13页 |
3.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融合的研究 | 第13页 |
4.关于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研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文献研究法 | 第15-16页 |
2.多学科理论交叉分析法 | 第16页 |
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 第16页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1.创新点 | 第16-17页 |
2.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一、网络传播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第18-28页 |
(一)网络传播的含义及特征 | 第18-21页 |
1.网络传播的含义 | 第18-19页 |
2.网络传播的特征 | 第19-21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 第21-22页 |
1.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 第21页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21-22页 |
(三)网络传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22-28页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传播结构 | 第22-24页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传播受众分析 | 第24-28页 |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28-36页 |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 第28-31页 |
1.网络传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新平台 | 第28页 |
2.网络传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资源 | 第28-29页 |
3.网络传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方法 | 第29页 |
4.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 第29-30页 |
5.有利于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主和谐的氛围 | 第30页 |
6.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 第30-31页 |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31-36页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受到挑战 | 第31-32页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 第32-33页 |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受到挑战 | 第33-34页 |
4.网络传播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34-36页 |
三、网络环境下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因素 | 第36-42页 |
(一)传播者因素 | 第36-37页 |
1.传播者的动机 | 第36页 |
2.传播者的能力 | 第36-37页 |
3.传播者的可信度 | 第37页 |
(二)传播内容因素 | 第37-38页 |
1.内容的性质 | 第38页 |
2.内容的表达方式 | 第38页 |
(三)传播媒介因素 | 第38-39页 |
(四)传播环境因素 | 第39-40页 |
1.网络舆论的情绪化和非理性 | 第40页 |
2.网络舆论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 第40页 |
(五)受众因素 | 第40-42页 |
1.受众的特征 | 第40页 |
2.受众的多元化 | 第40-41页 |
3.受众的媒介素养 | 第41页 |
4.从众效应 | 第41-42页 |
四、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的措施 | 第42-48页 |
(一)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 | 第42-43页 |
1.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把关人”意识 | 第42页 |
2.推动网络教师队伍建设 | 第42-43页 |
(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 | 第43-44页 |
1.利用网络传播进行“议程设置”,发挥主旋律的引领作用 | 第43页 |
2.开发新的教育资源,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 第43-44页 |
(三)发挥网络媒介的优势 | 第44-45页 |
1.要推进主题网站建设,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 第44页 |
2.加强网络技术管控,更大限度的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 | 第44-45页 |
(四)净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环境 | 第45-46页 |
1.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加强网络舆论引导 | 第45页 |
2.推动网络文化环境建设,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 第45-46页 |
(五)培养新时代受众 | 第46-48页 |
1.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 第46页 |
2.培育网络“意见领袖”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