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药物学论文--兽医毒物学论文--兽医毒物各论论文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2页
    1.1 玉米赤霉烯酮海内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1.1 玉米赤霉烯酮的发现及分布第14页
        1.1.2 玉米赤霉烯酮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质第14-15页
    1.2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及其限量标准第15-17页
        1.2.1 玉米赤霉烯酮对动物的危害第15-16页
        1.2.2 玉米赤霉烯酮对人类的危害第16页
        1.2.3 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标准第16-17页
    1.3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第17-19页
        1.3.1 薄层层析法(TLC)第17页
        1.3.2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第17-18页
        1.3.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第18页
        1.3.4 气相色谱法(GC)第18页
        1.3.5 毛细管电泳法(CE)第18-19页
    1.4 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方法第19-20页
        1.4.1 物理脱毒法第19页
        1.4.2 化学脱毒法第19-20页
        1.4.3 生物脱毒法第20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第20-22页
第二章 玉米赤霉烯酮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与鉴定第22-35页
    2.1 前言第22页
    2.2 材料第22-24页
        2.2.1 筛选样本来源第22页
        2.2.2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第22-23页
        2.2.3 ZEN的储备第23页
        2.2.4 主要试剂第23页
        2.2.5 主要仪器设备第23-24页
    2.3 分析方法第24页
        2.3.1 HPLC检测ZEN第24页
    2.4 试验方法第24-27页
        2.4.1 ZEN降解菌株的筛选第24-25页
        2.4.2 HPLC检测菌株ZEN第25页
        2.4.3 获取ZEN降解菌株第25页
        2.4.4 细胞的形态鉴定第25页
        2.4.5 生理生化鉴定第25页
        2.4.6 菌株的分子鉴定第25-27页
    2.5 结果与分析第27-33页
        2.5.1 菌株的初筛第27-28页
        2.5.2 菌株的复筛第28-29页
        2.5.3 菌株的形态观察第29-30页
        2.5.4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第30页
        2.5.5 降解菌的分子鉴定结果第30-33页
    2.6 讨论第33-34页
    2.7 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SYA13菌株降解特性研究第35-42页
    3.1 前言第35-36页
    3.2 材料第36-37页
        3.2.1 菌株来源第36页
        3.2.2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第36页
        3.2.3 主要试剂第36页
        3.2.4 主要仪器设备第36-37页
    3.3 方法第37-38页
        3.3.1 发酵液的制备第37页
        3.3.2 细菌浓度的测定第37页
        3.3.3 菌株SYA13降解活性物质的制备第37-38页
        3.3.4 SYA13各组分降解ZEN第38页
        3.3.5 菌株SYA13各组分降解活性的测定第38页
    3.4 结果第38-41页
        3.4.1 SYA13各组分对ZEN的降解能力第38-41页
    3.5 讨论第41页
    3.6 小结第41-42页
第四章 动物试验第42-51页
    4.1 前言第42页
    4.2 材料第42-43页
        4.2.1 试验动物第42页
        4.2.2 主要试剂第42页
        4.2.3 主要仪器设备第42-43页
    4.3 方法第43-44页
        4.3.1 小鼠的管理与驯化第43页
        4.3.2 菌株SYA13对小鼠的安全性试验第43页
        4.3.3 SYA13菌对ZEN中毒小鼠的降解作用试验第43-44页
        4.3.4 统计分析第44页
    4.4 结果第44-48页
        4.4.1 SYA13菌株发酵液对小鼠安全性试验结果第44页
        4.4.2 各处理组体重变化第44-45页
        4.4.3 小鼠血常规指标的变化第45-46页
        4.4.4 小鼠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第46-48页
    4.5 讨论第48-50页
    4.6 小结第50-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附录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丁酸甘油酯和牛至油在断奶仔猪饲粮中应用效果的研究
下一篇:产几丁质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抑制玉米秸秆霉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