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第11-13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7页 |
一、国外生态补偿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二、国内生态补偿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三、国内外生态补偿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17-18页 |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7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18-24页 |
第一节 生态补偿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一、外部性理论 | 第18-19页 |
二、公共物品理论 | 第19页 |
三、产权理论 | 第19-20页 |
四、资源环境价值论 | 第20-22页 |
五、生态补偿效益评价理论的探讨 | 第22页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一、生态补偿 | 第22-23页 |
二、生态补偿效益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安徽省生态补偿状况分析 | 第24-33页 |
第一节 安徽省自然生态与环境概况 | 第24-27页 |
一、自然生态状况 | 第24-26页 |
二、环境友好状况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安徽省生态补偿发展历程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安徽省生态补偿状况分析 | 第28-33页 |
一、安徽省生态补偿——政府主导层面 | 第28-31页 |
二、安徽省生态补偿——市场层面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安徽省生态补偿效益评价方法选取与指标构建 | 第33-37页 |
第一节 评价方法选取 | 第33-35页 |
一、主成分分析法 | 第33-34页 |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34-35页 |
第二节 评价指标构建 | 第35-36页 |
一、指标选取原则 | 第35页 |
二、指标体系构建 | 第35-36页 |
第三节 指标数据处理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安徽省生态补偿效益评价实证分析 | 第37-53页 |
第一节 安徽省生态补偿效益评价的时间维度分析 | 第37-40页 |
一、安徽省生态补偿效益评价的时间维度结果 | 第37-39页 |
二、安徽省生态补偿效益评价的时间维度分析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安徽省生态补偿效益评价的空间维度分析 | 第40-48页 |
一、各省份生态补偿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0-45页 |
二、安徽省各地区生态补偿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5-48页 |
第三节 安徽省生态补偿资金效率分析 | 第48-53页 |
一、安徽省各地区生态补偿资金效率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49-50页 |
二、安徽省各地区生态补偿资金效率分类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50-53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3-57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一、总体趋势良好 | 第53页 |
二、地区差异明显 | 第53页 |
三、生态补偿政府投入有限,缺乏市场手段 | 第53-54页 |
四、生态补偿资金渠道单一,效率不足 | 第54页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54-57页 |
一、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提高生态补偿效率 | 第54页 |
二、推动生态补偿资金渠道多元化 | 第54-55页 |
三、完善生态补偿税收体系 | 第55-56页 |
四、推进生态补偿市场化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