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写词对照表 | 第7-12页 |
引言 | 第12-26页 |
1. 冷冻电镜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2. 多分DNA病毒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3. 昆虫先天免疫及PDV侵染机制的研究 | 第15-16页 |
4. Hemichannel与细胞凋亡相互关系的研究 | 第16-20页 |
5. Bac-to-Bac系统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6. 翻译起始因子eIF5A的功能作用 | 第21-23页 |
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40页 |
1. 材料 | 第26-30页 |
1.1 实验用昆虫 | 第26页 |
1.2 昆虫细胞 | 第26页 |
1.3 质粒载体和感受态细胞 | 第26页 |
1.4 核酸实验相关试剂 | 第26-27页 |
1.5 蛋白实验相关试剂 | 第27页 |
1.6 实验用试剂盒 | 第27-28页 |
1.7 其他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1.8 培养基 | 第29-30页 |
1.9 缓冲液 | 第30页 |
2. 方法 | 第30-40页 |
2.1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30-31页 |
2.2 eIF5A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1页 |
2.3 MbBV病毒及其基因组提取 | 第31-32页 |
2.4 MbBV的扩增 | 第32-33页 |
2.5 重组杆状病毒的复苏及细胞感染 | 第33-35页 |
2.6 终点稀释法(end point dillution assay,EPDA)测定病毒滴度 | 第35-36页 |
2.7 Dye uptake检测细胞hemichannel通透性 | 第36-37页 |
2.8 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凋亡检测 | 第37页 |
2.9 免疫荧光 | 第37页 |
2.10 Quantitative Real-time RT-PCR | 第37-38页 |
2.11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38-39页 |
2.12 冷冻电镜 | 第39-40页 |
结果 | 第40-110页 |
1. MbBV病毒形态结构特点及基因组的测序分析 | 第40-67页 |
1.1 MbBV和MmBV病毒形态结构特点分析 | 第40-45页 |
1.2 MbBV病毒基因组 | 第45-67页 |
2. 病毒基因的表达对凋亡相关信号的影响 | 第67-79页 |
2.1 与细胞凋亡信号传导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检测 | 第67-70页 |
2.2 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后细胞凋亡情况 | 第70-76页 |
2.3 形成hemichannel的inxs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 第76-79页 |
3. hemichannel与凋亡信号的相互关系 | 第79-103页 |
3.1 低剂量重组病毒感染导致hemichannel关闭减少细胞早期凋亡 | 第80-89页 |
3.2 高剂量重组病毒感染导致hemichannel关闭促进细胞自身凋亡 | 第89-103页 |
4. 双斑侧沟茧蜂病毒调控翻译起始因子eIF5A | 第103-110页 |
4.1 翻译起始因子eIF5A转录组数据分析 | 第103-104页 |
4.2 eIF5A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及分析 | 第104-105页 |
4.3 翻译起始因子eIF5A的克隆及构建 | 第105-108页 |
4.4 病毒感染及寄生后翻译起始因子eIF5A转录水平的检测 | 第108-110页 |
讨论 | 第110-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1. 双斑侧沟茧蜂病毒(MbBV)核衣壳大小存在差异 | 第116页 |
2. 双斑侧沟茧蜂病毒(MbBV)基因组及其转录的病毒基因 | 第116页 |
3. MbBV调控与凋亡相关的信号通路 | 第116页 |
4. Hemichannel的关闭导致细胞早期凋亡的减少 | 第116-117页 |
5.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117-118页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8-119页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9-120页 |
附录 | 第120-132页 |
1. MbBV病毒基因组测序片段 | 第120-122页 |
2. eIF5A、glc1.8、ccrp1、p85、p110基因序列 | 第122-128页 |
3. glc1.8、crp1基因的克隆及构建 | 第128-129页 |
4. 相关引物的设计 | 第129-130页 |
5. 主要实验设备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2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142页 |
国内会议及报告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