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7页 |
1.1 课题研究的工程背景 | 第13-17页 |
1.1.1 多层模板支撑体系的应用概况 | 第13页 |
1.1.2 模板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1.3 对多层模板支撑体系研究的意义 | 第14-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1.2.1 多层模板支撑体系计算模型研究 | 第17-20页 |
1.2.2 施工期活荷载研究 | 第20-21页 |
1.2.3 多层模板支撑体系实测研究 | 第21-24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24-2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 施工期结构与模板支撑共同作用的基本理论 | 第27-37页 |
2.1 施工期结构与模板支撑体系共同作用基本原理 | 第27-29页 |
2.1.1 多层支撑体系分析原理 | 第27页 |
2.1.2 多层支撑体系承载机理 | 第27-29页 |
2.2 多层模板支撑体系力学分析简化模型 | 第29-34页 |
2.2.1 G&K模型 | 第29-30页 |
2.2.2 G&K改进模型 | 第30-31页 |
2.2.3 D&C模型 | 第31-32页 |
2.2.4 C&A模型 | 第32-34页 |
2.2.5 计算模型比对分析 | 第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7页 |
3 多层模板支撑体系施工期荷载传递计算模型研究 | 第37-51页 |
3.1 多层模板支撑体系简化计算模型的选择 | 第37-38页 |
3.2 试验模型与试验方案 | 第38-40页 |
3.2.1 试验模型 | 第38-39页 |
3.2.2 试验测量方案 | 第39-40页 |
3.2.3 加载方案 | 第40页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0-48页 |
3.3.1 加载 1kN各阶段各部分分析 | 第40-41页 |
3.3.2 不同加载值不同龄期各阶段各部分荷载传递分析 | 第41-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4 框筒结构施工期中多层模板支撑体系实测分析 | 第51-67页 |
4.1 工程实测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51页 |
4.1.1 工程实测的目的 | 第51页 |
4.1.2 实测内容 | 第51页 |
4.2 实测工程概况 | 第51-53页 |
4.3 现场实测方案设计 | 第53-56页 |
4.3.1 仪器选择及测量方法 | 第53-54页 |
4.3.2 测点布置 | 第54-55页 |
4.3.3 数据采集 | 第55-56页 |
4.4 测量数据结果分析 | 第56-64页 |
4.4.1 L7-2 立杆受力数据分析 | 第56-58页 |
4.4.2 水平杆受力分析 | 第58-61页 |
4.4.3 楼板下方不同点位立杆受力分析 | 第61-64页 |
4.4.4 浇筑阶段荷载传递规律 | 第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5 施工期多层模板支撑体系数值模拟和简化模型计算分析 | 第67-93页 |
5.1 SAP2000阶段施工分析介绍 | 第67-68页 |
5.2 建立多层模板支撑体系数值模型 | 第68-71页 |
5.2.1 模型简化 | 第68-69页 |
5.2.2 数值模型建立 | 第69-71页 |
5.3 数值模拟与D&C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71-87页 |
5.3.1 本层顶板浇筑至浇筑完成1天阶段 | 第72-73页 |
5.3.2 顶板堆载至下层支撑拆除前阶段 | 第73-74页 |
5.3.3 下方支撑拆除前后阶段 | 第74-84页 |
5.3.4 上层顶板浇筑阶段 | 第84-87页 |
5.4 支撑实测值与数值模拟值、计算模型值对比 | 第87-9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0-9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7页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93-94页 |
6.1.1 建议 | 第94页 |
6.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94-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