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缩略字母表 | 第11-13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锌指蛋白的背景 | 第13页 |
1.2 锌指蛋白的组成和分类 | 第13页 |
1.3 锌指蛋白的结构 | 第13-14页 |
1.4 锌指蛋白在植物中的功能 | 第14-18页 |
1.4.1 C_2H_2型锌指蛋白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2 C_3HC_4型(RING型)锌指蛋白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1.5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6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6.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6.2 课题的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7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1.8 本章总结 | 第20-21页 |
2 番茄锌指蛋白SlRCHY3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21-29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2.1.1 生物信息软件和数据库 | 第21-22页 |
2.1.2 SlRCHY3蛋白一级结构分析 | 第22页 |
2.1.3 SlRCHY3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22页 |
2.1.4 SlRCHY3基因的上游启动子预测分析 | 第22页 |
2.1.5 SlRCHY3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 第22页 |
2.1.6 SlRCHY3基因的进化树分析 | 第22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2.2.1 SlRCHY3蛋白一级结构 | 第22-24页 |
2.2.2 SlRCHY3蛋白的理化性质 | 第24页 |
2.2.3 SlRCHY3基因启动子 | 第24-26页 |
2.2.4 SlRCHY3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对 | 第26页 |
2.2.5 SlRCHY3基因的进化树 | 第26-28页 |
2.3 本章讨论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番茄中锌指蛋白SlRCHY3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29-3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3.1.1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3.1.2 植物样品收取 | 第29页 |
3.1.3 RNA的提取 | 第29-30页 |
3.1.4 cDNA的合成 | 第30页 |
3.1.5 定量 | 第30-31页 |
3.2 仪器与设备 | 第31页 |
3.3 试剂 | 第31-3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3.4.1 SlRCHY3基因在AC++各个组织和器官中的表达模式 | 第32-33页 |
3.4.2 SlRCHY3基因在AC、Nr、rin果实中的表达模式 | 第33-34页 |
3.5 本章讨论 | 第3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SlRCHY3基因的克隆 | 第35-47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5-40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4.1.2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方法 | 第35-36页 |
4.1.3 PCR引物的设计方法 | 第36页 |
4.1.4 目的片段的扩增方法 | 第36页 |
4.1.5 电泳检测的方法 | 第36-37页 |
4.1.6 PCR产物的纯化方法 | 第37-38页 |
4.1.7 连接T载体方法 | 第38页 |
4.1.8 将连接产物转化到大肠杆菌的方法 | 第38-39页 |
4.1.9 PCR产物验证方法 | 第39-40页 |
4.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0页 |
4.3 实验所需试剂和培养基 | 第40-44页 |
4.4 本章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4.4.1 SlRCHY3基因的 扩增引物 | 第44页 |
4.4.2 PCR验证片段 | 第44页 |
4.4.3 测序结果 | 第44-4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5 SlRCHY3超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转基因番茄的培育 | 第47-5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2页 |
5.1.1 构建超表达SlRCHY3基因的终载体 | 第47-48页 |
5.1.2 SlRCHY3-pBIN121转化到农杆菌中 | 第48-49页 |
5.1.3 含有SlRCHY3-pBIN121的农杆菌侵染子叶 | 第49-50页 |
5.1.4 转基因番茄的培育及鉴定 | 第50-52页 |
5.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2页 |
5.3 实验所需试剂和培养基 | 第52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2-54页 |
5.4.1 构建超表达SlRCHY3基因的终载体 | 第52页 |
5.4.2 SlRCHY3转基因苗的培育 | 第52-53页 |
5.4.3 转基因苗阳性鉴定 | 第53-54页 |
5.4.4 转基因苗效率鉴定 | 第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6 SlRCHY3基因功能的研究 | 第55-63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6.1.1 SlRCHY3转基因株系叶片衰老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6.1.2 转基因SlRCHY3番茄根的发育的实验方法 | 第56页 |
6.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6页 |
6.3 实验所需试剂和培养基 | 第56页 |
6.4 结果与分析 | 第56-60页 |
6.4.1 超表达SlRCHY3基因延缓叶片衰老 | 第56-59页 |
6.4.2 超表达SlRCHY3基因影响番茄根的发育 | 第59-60页 |
6.5 本章讨论 | 第60-61页 |
6.5.1 SlRCHY3基因在番茄叶片衰老中的讨论 | 第60-61页 |
6.5.2 SlRCHY3基因在番茄根发育的讨论 | 第61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7 SlRCHY3基因在非生物胁迫和激素的研究 | 第63-71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7.1.1 激素及非生物胁迫处理AC幼苗后SlRCHY3基因表达模式 | 第63-64页 |
7.1.2 盐胁迫处理方法 | 第64页 |
7.1.3 脱水处理方法 | 第64-65页 |
7.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65页 |
7.3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 | 第65页 |
7.4 实验结果 | 第65-69页 |
7.4.1 激素及非生物胁迫处理AC幼苗后SlRCHY3基因表达模式 | 第65-67页 |
7.4.2 超表达SlRCHY3基因减弱对盐的抗性 | 第67-68页 |
7.4.3 超表达SlRCHY3基因减弱了干旱胁迫的抗性 | 第68-69页 |
7.5 本章讨论 | 第69-70页 |
7.5.1 SlRCHY3基因对盐胁迫的响应的讨论 | 第69-70页 |
7.5.2 SlRCHY3基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的讨论 | 第70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71页 |
8.2 后续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