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土壤中砷的来源及含量 | 第11-12页 |
1.2.2 土壤中砷的存在形态及其毒性 | 第12-13页 |
1.2.3 植物中砷的存在形态及其毒性 | 第13-14页 |
1.2.4 砷污染对人体和植物的危害 | 第14页 |
1.2.5 土壤-水稻体系中砷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2 淹水-控温模式下砷污染水稻土溶液中砷形态变化的研究 | 第18-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1 供试土壤 | 第18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2.1.3 样品的采集 | 第19页 |
2.1.4 样品的测定 | 第19-20页 |
2.1.5 数据分析 | 第20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0-27页 |
2.2.1 土壤溶液中砷的赋存形态 | 第20-21页 |
2.2.2 不同培养温度下淹水土壤溶液 AsIII浓度变化 | 第21-23页 |
2.2.3 不同培养温度下淹水土壤溶液 AsV浓度变化 | 第23-24页 |
2.2.4 不同培养温度下淹水土壤溶液 DMAV浓度变化 | 第24-26页 |
2.2.5 不同培养温度下淹水土壤溶液总砷的变化 | 第26-27页 |
2.3 小结 | 第27-28页 |
3 外源硅和有机质对淹水砷污染水稻土溶液中砷形态变化的影响研究 | 第28-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3.1.1 供试土壤 | 第28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28-29页 |
3.1.3 样品的采集 | 第29页 |
3.1.4 样品的测定 | 第29页 |
3.1.5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4页 |
3.2.1 土壤溶液中砷的赋存形态 | 第29-30页 |
3.2.2 不同处理对淹水土壤溶液中 AsIII浓度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3 不同处理对淹水土壤溶液中 AsV浓度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4 不同处理对淹水土壤溶液中 DMAV浓度的影响 | 第33页 |
3.2.5 不同处理对淹水土壤溶液中总砷浓度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小结 | 第34-36页 |
4 淹水和干湿交替模式下外源硅和有机质对土壤溶液砷形态及水稻各部位砷累积规律的影响研究 | 第36-5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4.1.1 供试土壤和植物 | 第36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36-37页 |
4.1.3 样品的采集 | 第37-38页 |
4.1.4 植物样品的前处理 | 第38页 |
4.1.5 样品的测定 | 第38页 |
4.1.6 数据分析 | 第38-3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9-50页 |
4.2.1 淹水和干湿交替模式下外源硅和有机质对水稻稻穗和茎秆生物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4.2.2 淹水和干湿交替模式下外源硅和有机质对水稻土壤溶液中砷形态及砷总量的影响 | 第40-44页 |
4.2.3 淹水和干湿交替模式下外源硅和有机质对水稻茎秆中总砷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4 淹水和干湿交替模式下外源硅和有机质对水稻颖壳中总砷浓度的影响 | 第45-46页 |
4.2.5 淹水和干湿交替模式下外源硅和有机质对水稻籽粒中砷的赋存形态及总砷浓度的影响 | 第46-48页 |
4.2.6 淹水和干湿交替模式下不同处理的水稻颖壳和茎秆中锌铅浓度 | 第48-50页 |
4.3 小结 | 第50-5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2-54页 |
5.1 结论 | 第52-53页 |
5.2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