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建筑企业流转税负成本高的问题与税制改进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插图索引第9-10页
附表索引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2-21页
        1.2.1 关于企业税收政策的经济后果第12-14页
        1.2.2 关于增值税的研究与政策第14-16页
        1.2.3 关于营业税的研究与政策第16-19页
        1.2.4 关于现行税收政策下的建筑企业的税负问题第19-21页
        1.2.5 文献简评第21页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第21-22页
        1.3.1 研究思路第21-22页
        1.3.2 论文结构第22页
    1.4 本文的主要观点与贡献第22-23页
第2章 建筑企业流转税负成本高的问题的理论分析第23-31页
    2.1 我国建筑企业流转税制安排的理论分析第23-25页
        2.1.1 税制安排的一般原则第23页
        2.1.2 建筑企业的国民经济地位及税收影响第23-25页
        2.1.3 流转税的特点及对建筑企业税制的影响第25页
    2.2 建筑企业流转税负成本高的涵义与主要表现第25-27页
        2.2.1 建筑企业流转税负成本的构成第25-26页
        2.2.2 建筑企业流转税负成本高的涵义第26页
        2.2.3 建筑企业流转税负成本高的主要表现第26-27页
    2.3 建筑企业流转税负成本高的经济后果分析第27-31页
        2.3.1 影响投资第27-28页
        2.3.2 促使建筑企业产生偷逃税的动机和行为第28-29页
        2.3.3 影响建筑企业的融资与发展壮大第29-31页
第3章 建筑企业流转税负成本高的实例分析(以湖南省湘潭市为例)第31-42页
    3.1 湘潭市建筑企业流转税负成本高的现实表现第31-35页
        3.1.1 湘潭市建筑企业在国家与省内的比重第31-33页
        3.1.2 湘潭市建筑企业的主要财务指标第33-34页
        3.1.3 湘潭市建筑企业的流转税负成本第34-35页
    3.2 湘潭市建筑企业流转税负成本高的现实影响第35-36页
        3.2.1 民营建筑企业偷逃税行为比较常见第35页
        3.2.2 税务部门对建筑企业实施项目管理第35-36页
        3.2.3 建筑企业面临资金困境第36页
    3.3 建筑企业流转税负成本高的成因分析第36-42页
        3.3.1 目前实行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第36-38页
        3.3.2 建筑企业既缴纳营业税又缴增值税第38-39页
        3.3.3 建筑企业垫资缴纳营业税与提前纳税第39-40页
        3.3.4 建筑业营业税纳税地点规定不尽合理导致的重复纳税第40-42页
第4章 降低建筑企业高流转税负成本的税制改进建议第42-48页
    4.1 实行以流转税与所得税并重的税制结构第42-43页
        4.1.1 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已不合时宜第42页
        4.1.2 实施“双主体”税制结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42-43页
        4.1.3 对建筑企业降低流转税负成本的重要意义第43页
    4.2 对建筑业劳务改征增值税以降低流转税负成本第43-45页
        4.2.1 对建筑业劳务同时征收营业税与增值税有违简化与公平的原则第43-44页
        4.2.2 对建筑业劳务改征增值税有利于消除双重流转税负担第44-45页
        4.2.3 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第45页
    4.3 推迟建筑业劳务流转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第45-46页
        4.3.1 现行纳税时间安排不利于建筑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第45页
        4.3.2 以资金到账时间为标准征收流转税的税负成本降低效应第45-46页
        4.3.3 以资金到账时间为标准征收流转税的社会和谐稳定效应第46页
    4.4 将建筑业劳务流转税纳税地点改为机构所在地第46-48页
        4.4.1 改建筑业劳务纳税地点为机构所在地的减税效应第46页
        4.4.2 改建筑业劳务纳税地点为机构所在地的成本节约效应第46-48页
结论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致谢第53-54页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废气稀释协同可变滚流比对直喷汽油机部分负荷燃烧及排放特性的影响
下一篇:不同N、K、Ca水平对基质栽培黄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