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概念解析 | 第11-12页 |
四、论文主要内容及框架 | 第12页 |
五、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东北史纲》研究计划 | 第13-31页 |
第一节 傅斯年主持《东北史纲》研究计划的原因 | 第13-20页 |
一、东北边疆危机直接催生《东北史纲》研究计划 | 第13-16页 |
二、民族情节是《东北史纲》研究计划的直接动力 | 第16-18页 |
三、驳斥日本学者“满蒙在历史上并非支那领土”谬论 | 第18-20页 |
第二节 傅斯年甄选学者集体编撰《东北史纲》 | 第20-30页 |
一、集众工作 | 第21-22页 |
二、傅斯年甄选学者的学术背景 | 第22-25页 |
三、傅斯年甄选学者的总体特征 | 第25-26页 |
四、《东北史纲》未问世部分的完成情况 | 第26-30页 |
本章小节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东北史纲初稿》的修撰 | 第31-43页 |
第一节 《东北史纲初稿》内容 | 第31-34页 |
第二节 《东北史纲初稿》提出的重要观点 | 第34-42页 |
一、商代源于东北说 | 第34-36页 |
二、提出东北五大族类的概念 | 第36-39页 |
三、东北史分期 | 第39-40页 |
四、中华民族概念的强调 | 第40-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从《东北史纲初稿》看傅斯年的史学思想及史学方法 | 第43-53页 |
第一节 史学思想 | 第43-47页 |
一、“史学只是史料学” | 第43-46页 |
二、进化论思想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史学方法 | 第47-52页 |
一、多学科运用的史学方法 | 第47-50页 |
二、史料互证辨史法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傅斯年《东北史纲》的贡献与不足 | 第53-60页 |
第一节 傅斯年《东北史纲》的贡献 | 第53-57页 |
一、《东北史纲初稿》开启东北史地研究 | 第53-55页 |
二、《东北史纲》研究计划构建了东北史地的研究框架 | 第55-56页 |
三、启东北学“经世致用”之潮流 | 第56-57页 |
第二节 《东北史纲初稿》的缺陷与不足 | 第57-59页 |
一、史料征引不充分 | 第58页 |
二、有曲解阙谬之处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