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1.3.1 文章结构 | 第13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3-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主要创新点与特色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生态文明概念与内涵特征 | 第19-23页 |
2.1 文明的概念界定 | 第19页 |
2.2 生态文明及其内涵 | 第19-21页 |
2.3 生态文明的特征与要求 | 第21-23页 |
2.3.1 生态文明是以人类活动为基础的文明 | 第21页 |
2.3.2 生态文明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 | 第21-22页 |
2.3.3 生态文明具有阶段性特征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3-32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 | 第23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23-24页 |
3.2.1 科学性与客观性 | 第23-24页 |
3.2.2 全面性与前瞻性 | 第24页 |
3.2.3 可比性 | 第24页 |
3.2.4 可操作性 | 第24页 |
3.3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4-28页 |
3.3.1 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 第25页 |
3.3.2 研究文献中出现的指标频度统计 | 第25-26页 |
3.3.3 构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 第26-28页 |
3.4 指标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8-30页 |
3.4.1 数据来源 | 第28页 |
3.4.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 第28-29页 |
3.4.3 指标数据的权重确定 | 第29-30页 |
3.5 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数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算与分析 | 第32-48页 |
4.1 生态环境水平测算及分析 | 第32-36页 |
4.1.1 全国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分析 | 第32-33页 |
4.1.2 各省区生态环境发展水平分析 | 第33-36页 |
4.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测算及分析 | 第36-41页 |
4.2.1 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第36-38页 |
4.2.2 各省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 第38-41页 |
4.3 生态文明发展总体水平测算及分析 | 第41-48页 |
4.3.1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总体情况 | 第41-45页 |
4.3.2 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 第45-48页 |
第五章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关系研究 | 第48-55页 |
5.1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相互关系研究 | 第48-50页 |
5.1.1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分析 | 第48-49页 |
5.1.2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格兰杰因果分析 | 第49-50页 |
5.2 社会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50-52页 |
5.2.1 面板数据模型的建立 | 第51页 |
5.2.2 计算结果 | 第51-52页 |
5.3 结果讨论 | 第52-53页 |
5.4 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53-55页 |
5.4.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环境管控力度 | 第53页 |
5.4.2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 第53页 |
5.4.3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培育绿色生活方式 | 第53页 |
5.4.4 营造优良法制环境,鼓励公民有序参与 | 第53-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5-56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