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7-8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8-17页 |
| 1.1 光动力治疗癌症 | 第8-13页 |
| 1.1.1 光动力治疗的发展及作用机理 | 第8-9页 |
| 1.1.2 卟啉类光光敏剂的发发展 | 第9-11页 |
| 1.1.3 光动力治疗的光源 | 第11-12页 |
| 1.1.4 光动力治疗的优缺点 | 第12-13页 |
| 1.2 纳米载药系统 | 第13-15页 |
| 1.2.1 以聚合物为载体的纳米载药系统 | 第13-14页 |
| 1.2.2 星形聚合物在纳米载药系统的应用 | 第14-15页 |
| 1.3 纳米载药与光动力对癌症的综合治疗 | 第15-16页 |
| 1.4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27页 |
| 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17-18页 |
| 2.2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 2.3 星形聚合物TAPP-PLA-b-TPGS的制备 | 第19-22页 |
| 2.3.1 线型聚合物PLA-b-TPGS的合成 | 第19-20页 |
| 2.3.2 羧基化的线形聚合物TPGS-b-PLA-COOH的合成 | 第20页 |
| 2.3.3 合成多功能星形聚合物TAPP-PLA-b-TPGS | 第20-22页 |
| 2.4 聚合物的表征 | 第22页 |
| 2.5 装载多西紫杉醇、装载香豆素-6 和空载的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2页 |
| 2.6 载药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22-24页 |
| 2.6.1 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 第22-23页 |
| 2.6.2 纳米粒子的形态分析 | 第23页 |
| 2.6.3 Zeta电位分析、粒径及其分布分析 | 第23页 |
| 2.6.4 差式扫描热量法(DSC)分析 | 第23页 |
| 2.6.5 体外药物释放 | 第23-24页 |
| 2.7 单线态氧检测 | 第24页 |
| 2.8 细胞培养 | 第24页 |
| 2.9 细胞对纳米粒子的摄取 | 第24-25页 |
| 2.10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 第25页 |
| 2.11 免疫荧光染色 | 第25页 |
| 2.12 细胞活力检测 | 第25-26页 |
| 2.12.1 检测载药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 | 第25-26页 |
| 2.12.2 光毒性检测 | 第26页 |
| 2.13 统计学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26-27页 |
| 第3章 星形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7-32页 |
| 3.1 本章引言 | 第27-29页 |
| 3.2 星形聚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9页 |
| 3.3 TAPP-PLA-b-TPGS聚合物的表征 | 第29-32页 |
| 第4章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第32-38页 |
| 4.1 引言 | 第32-33页 |
| 4.2 TAPP-PLA-b-TPGS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3页 |
| 4.3 载药量、包封率、粒径、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分析 | 第33-35页 |
| 4.4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 第35-37页 |
| 4.5 体外药物缓释实验 | 第37-38页 |
| 第5章 活性氧的检测 | 第38-41页 |
| 5.1 引言 | 第38页 |
| 5.2 单线态氧的检测 | 第38-39页 |
| 5.3 细胞内活性氧检测 | 第39-41页 |
| 第6章 体外细胞实验 | 第41-47页 |
| 6.1 引言 | 第41-42页 |
| 6.2 细胞摄取 | 第42-43页 |
| 6.3 对细胞微管的影响 | 第43-44页 |
| 6.4 细胞毒性与光毒性 | 第44-47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致谢 | 第53-55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