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聚光光伏技术 | 第11-16页 |
1.2.1 聚光光伏技术简介 | 第11-12页 |
1.2.2 聚光太阳能电池及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3 聚光光伏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聚光光伏冷却技术 | 第16-21页 |
1.3.1 太阳能电池冷却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1.3.2 新型冷却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3 液浸聚光光伏冷却技术 | 第19-21页 |
1.4 光伏材料及组件可靠性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1.4.1 光伏组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 第21-22页 |
1.4.2 老化试验研究方法简介 | 第22-24页 |
1.4.3 光伏材料及组件的可靠性研究 | 第24-26页 |
1.5 论文工作的提出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高倍液浸聚光光伏系统中浸没冷却液体分析 | 第28-46页 |
2.1 候选浸没冷却液体 | 第28-30页 |
2.2 候选浸没冷却液体光谱透过率的测试 | 第30-32页 |
2.2.1 测试仪器 | 第30页 |
2.2.2 双光程测试方法 | 第30-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4页 |
2.3.1 双光程测试方法验证 | 第32-33页 |
2.3.2 浸没冷却液体光谱透过率分析 | 第33-35页 |
2.3.3 浸没冷却液体的光谱透过率对聚光三结电池电性能的影响 | 第35-38页 |
2.3.4 不同液膜厚度的浸没冷却液体对聚光三结电池的电性能的影响 | 第38-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高倍液浸聚光光伏系统中浸没冷却液体可靠性研究 | 第46-6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3.2 实验方案 | 第46-48页 |
3.2.1 紫外加速老化试验 | 第47页 |
3.2.2 湿热加速老化试验 | 第47-48页 |
3.2.3 高低温加速老化试验 | 第48页 |
3.3 实验设备 | 第48-52页 |
3.4 候选液体性能表征 | 第52-53页 |
3.4.1 液体光谱透过率 | 第52页 |
3.4.2 归一化光电流密度Jnp | 第52页 |
3.4.3 液体红外光谱 | 第52-53页 |
3.5 结果与讨论 | 第53-63页 |
3.5.1 候选液体的光谱透过率分析 | 第53-59页 |
3.5.2 候选液体的光谱透过率变化对聚光三结电池电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59-61页 |
3.5.3 候选液体加速老化试验前后红外光谱分析 | 第61-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浸没冷却液体对聚光三结电池电性能的影响 | 第65-81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5-67页 |
4.1.1 聚光三结电池 | 第65-67页 |
4.1.2 浸没冷却液体 | 第67页 |
4.2 实验方案 | 第67-68页 |
4.2.1 候选液体浸没聚光三结电池的伏安特性实验 | 第67-68页 |
4.2.2 候选液体浸没聚光三结电池的暗特性实验 | 第68页 |
4.3 实验测试系统 | 第68-72页 |
4.3.1 电池伏安特性测试系统 | 第68-71页 |
4.3.2 液浸装置和测温装置 | 第71-7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2-79页 |
4.4.1 浸没冷却液体对聚光三结电池伏安特性影响 | 第72-76页 |
4.4.2 机理分析 | 第76-78页 |
4.4.3 浸没冷却液体对聚光三结电池暗特性的影响 | 第78-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高倍液浸聚光光伏系统中聚光三结电池的可靠性研究 | 第81-98页 |
5.1 实验材料及方案 | 第81-82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81页 |
5.1.2 实验方案 | 第81-82页 |
5.2 实验设备及表征 | 第82-84页 |
5.2.1 聚光三结电池的表征 | 第83-84页 |
5.2.2 浸没冷却液体的表征 | 第8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7页 |
5.3.1 一个太阳条件下聚光三结电池电性能变化 | 第84-86页 |
5.3.2 一个太阳条件下液体浸没聚光三结电池电性能变化 | 第86-89页 |
5.3.3 500 X聚光条件下聚光三结电池电性能变化 | 第89-92页 |
5.3.4 候选浸没冷却液体光谱透过率变化 | 第92-94页 |
5.3.5 电池老化机理探讨 | 第94-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8-10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98-99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