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1.1 学校适应 | 第12-13页 |
| 1.2 社会支持 | 第13-14页 |
| 1.2.1 社会支持的内涵 | 第13页 |
| 1.2.2 社会支持的分类 | 第13-14页 |
| 1.3 自我概念 | 第14-15页 |
| 1.4 初中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和自我概念的特点 | 第15页 |
| 1.5 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15-17页 |
| 第2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7-20页 |
| 2.1 问题提出 | 第17页 |
| 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2.2.1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 2.2.2 实践意义 | 第18页 |
| 2.3 研究假设 | 第18-20页 |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0-22页 |
| 3.1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0页 |
| 3.2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 3.3 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 3.3.1 社会支持量表 | 第20页 |
| 3.3.2 自我概念量表 | 第20-21页 |
| 3.3.3 初中生学校适应问卷 | 第21页 |
| 3.4 研究程序 | 第21-22页 |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22-35页 |
| 4.1 被试基本情况 | 第22页 |
| 4.2 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特点 | 第22-27页 |
| 4.2.1 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的特点 | 第22-23页 |
| 4.2.2 寄宿制初中生自我概念的特点 | 第23-25页 |
| 4.2.3 寄宿制初中生学校适应的特点 | 第25-27页 |
| 4.3 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27-35页 |
| 4.3.1 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27-28页 |
| 4.3.2 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 第28-29页 |
| 4.3.3 寄宿制初中生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的关系 | 第29-30页 |
| 4.3.4 寄宿制初中生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30-35页 |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5-41页 |
| 5.1 寄宿制初中生的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 5.1.1 寄宿制初中生的社会支持情况分析 | 第35页 |
| 5.1.2 寄宿制初中生的自我概念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 5.1.3 寄宿制初中生的学校适应情况分析 | 第36页 |
| 5.2 寄宿制初中生的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和学校适应的关系分析 | 第36-41页 |
| 5.2.1 寄宿制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之间的相关和预测分析 | 第36-37页 |
| 5.2.2 寄宿制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自我概念之间的相关和预测分析 | 第37-38页 |
| 5.2.3 寄宿制初中生的自我概念与学校适应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38页 |
| 5.2.4 自我概念在寄宿制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作用 | 第38-41页 |
| 第6章 建议及不足之处 | 第41-45页 |
| 6.1 对初中生个体的建议 | 第41页 |
| 6.1.1 学会有效利用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第41页 |
| 6.1.2 正确客观认识自己,树立信心,积极面对学校生活 | 第41页 |
| 6.2 对学校及教师的建议 | 第41-43页 |
| 6.2.1 多关注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第41-42页 |
| 6.2.2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更好的适应学校生活 | 第42页 |
| 6.2.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 第42-43页 |
| 6.3 对家庭教育的建议 | 第43-44页 |
| 6.3.1 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 第43页 |
| 6.3.2 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积极乐观的适应学校生活 | 第43页 |
| 6.3.3 重视沟通与交流,及时发现并帮助克服不良情绪 | 第43-44页 |
| 6.4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44-45页 |
| 第7章 研究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附录一 | 第49-51页 |
| 附录二 | 第51-53页 |
| 附录三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