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3-14页 |
1.5 创新点 | 第14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5-25页 |
2.1 制造企业服务化 | 第15-18页 |
2.1.1 制造企业服务化定义 | 第15-16页 |
2.1.2 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作用 | 第16-17页 |
2.1.3 制造企业服务化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2 失败学习 | 第18-21页 |
2.2.1 失败学习的定义 | 第18-19页 |
2.2.2 失败学习的作用 | 第19-20页 |
2.2.3 失败学习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3 社会资本 | 第21-23页 |
2.3.1 社会资本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2.3.2 社会资本分类 | 第22-23页 |
2.4 文献简评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第3章 失败学习与制造企业服务化协同概念模型 | 第25-32页 |
3.1 社会资本对服务化的影响 | 第25-26页 |
3.2 社会资本对失败学习的影响 | 第26-28页 |
3.3 失败学习与服务化基于社会资本的联动机制 | 第28-31页 |
3.3.1 失败学习对服务化的作用 | 第28-29页 |
3.3.2 服务化对失败学习的影响 | 第29页 |
3.3.3 失败学习与服务化双螺旋联动模型 | 第29-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4章 失败学习与服务化协同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第32-45页 |
4.1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的相关界定 | 第32-34页 |
4.1.1 系统目标确定 | 第32-33页 |
4.1.2 系统模型建模主要特征和步骤 | 第33-34页 |
4.2 失败学习与服务化协同因果关系图的构建 | 第34-40页 |
4.2.1 服务化与失败学习决策子系统 | 第34-36页 |
4.2.2 服务化与失败学习知识获取子系统 | 第36-38页 |
4.2.3 服务化与失败学习知识吸收子系统 | 第38-39页 |
4.2.4 制造企业服务化与失败学习因果关系图 | 第39-40页 |
4.3 失败学习与服务化协同流图的构建 | 第40-44页 |
4.3.1 失败学习与服务化协同模型流图 | 第40-41页 |
4.3.2 变量集的构建 | 第41-43页 |
4.3.3 制造企业服务化与失败学习协同系统主要关系式 | 第43-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仿真分析与案例研究 | 第45-60页 |
5.1 模型初值选取与模型设定 | 第45-46页 |
5.2 模型的基本有效性检验 | 第46页 |
5.3 仿真分析 | 第46-52页 |
5.4 制造企业服务化与失败学习协同路径分析 | 第52-54页 |
5.5 案例研究 | 第54-59页 |
5.5.1 长安汽车失败学习对服务化的促进作用 | 第55-57页 |
5.5.2 长安汽车服务化对失败学习的促进作用 | 第57-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0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60-61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