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某深基坑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和目的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 | 第11-12页 |
1.2.2 基坑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 | 第12-14页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2章 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影响分析的相关理论 | 第16-28页 |
2.1 岩土体的性质 | 第16-22页 |
2.1.1 土压力 | 第16-18页 |
2.1.2 土体的本构模型 | 第18-22页 |
2.2 深基坑开挖变形理论 | 第22-25页 |
2.2.1 基坑开挖变形机理 | 第22-24页 |
2.2.2 基坑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分析 | 第24-25页 |
2.3 基坑支护地表沉降的计算 | 第25-27页 |
2.3.1 经验估算法(Peck法) | 第25-26页 |
2.3.2 地层损失法 | 第26页 |
2.3.3 稳定安全系数法 | 第26-27页 |
2.3.4 时空效应法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泰和长安中心基坑工程监测分析 | 第28-47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8-30页 |
3.1.1 工程简介 | 第28-29页 |
3.1.2 场地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0页 |
3.2 基坑支护设计方案 | 第30-36页 |
3.2.1 基坑支护设计参数 | 第31-32页 |
3.2.2 基坑支护设计验证 | 第32-34页 |
3.2.3 上部挡墙计算结果 | 第34-35页 |
3.2.4 理正软件计算结果 | 第35-36页 |
3.3 基坑工程监测 | 第36-38页 |
3.3.1 监测目的 | 第37页 |
3.3.2 监测项目 | 第37页 |
3.3.3 监测报警指标 | 第37-38页 |
3.3.4 监测周期和频率 | 第38页 |
3.4 基坑内外及周边监测 | 第38-40页 |
3.4.1 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 第38-39页 |
3.4.2 桩顶竖向位移监测 | 第39页 |
3.4.3 深层水平位移 | 第39页 |
3.4.4 周边建筑物监测 | 第39-40页 |
3.5 监测结果分析 | 第40-46页 |
3.5.1 基坑周边地表沉降监测分析 | 第40-42页 |
3.5.2 基坑邻近建筑物沉降监测分析 | 第42-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泰和长安中心基坑开挖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47-60页 |
4.1 MIDAS有限元软件的介绍 | 第47-48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8-53页 |
4.2.1 土的本构模型选取 | 第48-51页 |
4.2.2 模型参数的选取 | 第51-52页 |
4.2.3 基坑开挖过程模拟 | 第52-53页 |
4.2.4 基坑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3页 |
4.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53-58页 |
4.3.1 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 | 第53-55页 |
4.3.2 基坑外地表沉降 | 第55-57页 |
4.3.3 各工况下基坑开挖对建筑物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泰和长安中心基坑周围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60-68页 |
5.1 理想点法原理 | 第60-61页 |
5.1.1 构造初始矩阵 | 第60页 |
5.1.2 确定正负理想解 | 第60-61页 |
5.1.3 计算正负理想解的距离 | 第61页 |
5.2 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61-63页 |
5.2.1 主观权重法 | 第62页 |
5.2.2 客观权重法 | 第62-63页 |
5.2.3 组合权重 | 第63页 |
5.3 对于基坑周围建筑物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63-65页 |
5.3.1 指标定量化 | 第64页 |
5.3.2 建立建筑物正负理想点矩阵 | 第64-65页 |
5.3.3 归化处理 | 第65页 |
5.4 泰和长安基坑支护工程实例的研究 | 第65-66页 |
5.4.1 各项指标的选取 | 第65-66页 |
5.4.2 各个指标参数以及权重汇总 | 第66页 |
5.4.3 判断建筑物的安全性 | 第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72-73页 |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项目研究工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