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浮士德银幕形象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7页
    一、选题背景第9-10页
    二、研究综述第10-14页
    三、研究方法第14-17页
第1章 浮士德的人物形象第17-30页
    1.1 歌德的《浮士德》第17-24页
        1.1.1 “完全的人”和“世俗的人”第17-18页
        1.1.2 浮士德与人的“自然欲望”第18-22页
        1.1.3 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关系第22-24页
    1.2 电影改编系列中的浮士德形象第24-30页
        1.2.1 茂瑙塑造的浮士德形象第24-26页
        1.2.2 杨·史云梅耶塑造的浮士德形象第26-28页
        1.2.3 亚历山大·索库洛夫塑造的浮士德形象第28-30页
第2章 《浮士德》救赎母题的实现途径与叙事结构第30-46页
    2.1 歌德的《浮士德》第30-34页
        2.1.1 实现途径:为人类造福的事业能得救赎第30-32页
        2.1.2 结构:“他救”向“自救”的过渡第32-34页
    2.2 茂瑙的《浮士德》第34-37页
        2.2.1 实现途径:爱能使人的灵魂得救赎第34-36页
        2.2.2 U型结构:堕落——忏悔——获救第36-37页
    2.3 杨·史云梅耶的《浮士德》第37-41页
        2.3.1 实现途径:灵魂是虚无的第38-39页
        2.3.2 圆形结构:现实——剧场——现实第39-41页
    2.4 亚历山大·索库洛夫的《浮士德》第41-46页
        2.4.1 实现途径:人类不需要灵魂救赎第41-43页
        2.4.2 结构:追问自我——迷失本我——走向超我第43-46页
第3章 《浮士德》改编系列电影的现实目的和风格呈现第46-67页
    3.1 歌德的《浮士德》——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产物第46-49页
        3.1.1 现实目的:追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统治第46-48页
        3.1.2 风格呈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完美融合第48-49页
    3.2 茂瑙的《浮士德》——表现主义风格的巅峰之作第49-54页
        3.2.1 现实目的:批判战争,歌颂爱情第50-51页
        3.2.2 风格呈现:德国表现主义与室内剧相结合的神怪大片第51-54页
    3.3 杨·史云梅耶的《浮士德》——超现实主义的黑暗之花第54-59页
        3.3.1 现实目的:讽刺政治对人的压制第55-57页
        3.3.2 风格呈现:混杂无序的超现实主义第57-59页
    3.4 索库洛夫的《浮士德》——诗电影的哲思化表达第59-67页
        3.4.1 现实目的:抒发现代文明下人类的精神困境第60-61页
        3.4.2 风格呈现:影像哲思化的诗电影第61-67页
结语第67-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致谢第73-75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雕塑的形体拉伸及线性语言研究
下一篇:“哈尔滨之夏”音乐节与哈尔滨市民音乐关系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