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刑事禁止令立法研究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0 绪论 | 第14-20页 |
0.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4页 |
0.2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0.4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0.5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7-18页 |
0.6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18-20页 |
1 我国刑事禁止令概述 | 第20-27页 |
1.1 刑事禁止令的定义 | 第20-21页 |
1.2 刑法禁止令的性质 | 第21-27页 |
1.2.1 刑罚性质之否定 | 第22-23页 |
1.2.2 保安处分性质之肯定 | 第23-27页 |
2 我国刑事禁止令立法现状分析 | 第27-34页 |
2.1 刑事禁止令立法目的 | 第27-29页 |
2.2 刑事禁止令立法的基本内容 | 第29-31页 |
2.3 刑事禁止令立法与其立法目的存在差距 | 第31-33页 |
2.4 小结 | 第33-34页 |
3 我国刑事禁止令立法存在的缺陷 | 第34-46页 |
3.1 刑事禁止令适用对象需要扩大 | 第34-37页 |
3.1.1 刑事禁止令适用对象狭窄 | 第34-35页 |
3.1.2 刑事禁止令适用对象存在扩张空间 | 第35-37页 |
3.2 刑事禁止令规定的内容不合理 | 第37-40页 |
3.2.1 关于禁止从事的特定活动的规定不合理 | 第37-38页 |
3.2.2 关于禁止进入特定区域的规定不合理 | 第38-39页 |
3.2.3 关于禁止接触特定人的规定不合理 | 第39-40页 |
3.3 刑事禁止令适用原则不明 | 第40-43页 |
3.3.1 刑事禁止令适用必要性原则的规定不明确 | 第41页 |
3.3.2 刑事禁止令适用关联性原则的规定不明确 | 第41-43页 |
3.4 刑事禁止令的违反制裁规定混乱 | 第43-45页 |
3.5 刑事禁止令缺少关于执行方法的具体规定 | 第45页 |
3.6 小结 | 第45-46页 |
4 我国刑事禁止令的立法完善 | 第46-59页 |
4.1 刑事禁止令适用对象的合理扩张 | 第46-51页 |
4.1.1 假释犯罪分子作为禁止令的对象 | 第46-47页 |
4.1.2 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人作为禁止令的对象 | 第47-51页 |
4.2 刑事禁止令内容的规范化与合理化 | 第51-53页 |
4.3 刑事禁止令适用原则的明确和补充 | 第53-55页 |
4.4 刑事禁止令庭前调查制度的设立 | 第55-56页 |
4.5 刑事禁止令违反法律后果的明确化 | 第56-57页 |
4.6 刑事禁止令执行具体方法的明确 | 第57-58页 |
4.7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