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程 | 第11-13页 |
1.2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理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3-19页 |
1.2.1 铂类抗肿瘤药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 第13-14页 |
1.2.2 铂类抗肿瘤药物与DNA的结合方式 | 第14-15页 |
1.2.3 铂类抗肿瘤药物与亚细胞结构的相互作用 | 第15-18页 |
1.2.4 铂类抗肿瘤药物面临的问题 | 第18-19页 |
1.3 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潜在靶点——线粒体 | 第19-24页 |
1.3.1 线粒体在细胞中的角色 | 第19-21页 |
1.3.2 线粒体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3 线粒体的靶向策略 | 第22-23页 |
1.3.4 线粒体的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1.4 铂类抗肿瘤药物在细胞内分布的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1页 |
第二章 荧光铂配合物的核酸调控及细胞内分布 | 第31-55页 |
2.1 前言 | 第31-3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2-38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32页 |
2.2.2 配合物的合成 | 第32-34页 |
2.2.3 MRPt和ERPt与CT-DNA的圆二色光谱实验 | 第34-35页 |
2.2.4 配合物MRPt和ERPt与CT-DN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35页 |
2.2.5 配合物MRPt和ERPt及与CT-DNA作用的荧光光谱 | 第35页 |
2.2.6 MRPt和ERPt诱导PBR 322 DNA的解旋实验 | 第35-36页 |
2.2.7 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 | 第36页 |
2.2.8 细胞共定位成像实验 | 第36-37页 |
2.2.9 细胞周期检测实验 | 第37页 |
2.2.10 细胞膜结构完整性检测实验 | 第37-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3页 |
2.3.1 配合物MRPt和ERPt的合成与表征 | 第38-43页 |
2.3.2 配合物MRPt和ERPt与DNA之间的作用 | 第43-48页 |
2.3.3 配合物MRPt和ERPt与PBR 322质粒DNA的作用 | 第48-49页 |
2.3.4 细胞毒性 | 第49页 |
2.3.5 细胞周期 | 第49-51页 |
2.3.6 细胞膜完整性 | 第51页 |
2.3.7 配合物MRPt和ERPt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 第51-53页 |
2.4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发光铂配合物的设计及生物活性研究 | 第55-65页 |
3.1 前言 | 第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58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55-56页 |
3.2.2 配合物的合成 | 第56-57页 |
3.2.3 TPt的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57页 |
3.2.4 TPt诱导pUC 19 DNA的解旋实验 | 第57页 |
3.2.5 体外细胞毒活性实验 | 第57-58页 |
3.2.6 细胞共定位成像实验 | 第5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3.3.1 配合物TPt的合成与表征 | 第58-60页 |
3.3.2 TPt与CT-DNA的作用 | 第60页 |
3.3.3 TPt与pUC 19质粒DNA的作用 | 第60-61页 |
3.3.4 细胞毒活性 | 第61-62页 |
3.3.5 IPt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 | 第62-63页 |
3.4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5页 |
附录 中间产物的核磁氢谱表征图 | 第65-69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待发表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