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引 言 | 第10-12页 |
二、材料与方法 | 第12-22页 |
1 材料 | 第12-17页 |
1.1 主要仪器 | 第12-13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13-15页 |
1.3 常用缓冲液及相关试剂配制 | 第15-17页 |
1.4 主要载体、宿主菌与细胞 | 第17页 |
2 方法 | 第17-22页 |
2.1 纳米抗体的人源化策略 | 第17-18页 |
2.2 重组免疫毒素的构建 | 第18页 |
2.3 重组免疫毒素的表达与纯化 | 第18-19页 |
2.4 重组免疫毒素的特异性分析 | 第19页 |
2.5 内吞检测 | 第19-20页 |
2.6 重组免疫毒素的细胞毒活性检测 | 第20页 |
2.7 新型重组免疫毒素dhuVHH6-PE38在体内抗白血病活性的研究 | 第20-21页 |
2.8 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三、结果 | 第22-31页 |
1 重组免疫毒素的设计 | 第22页 |
2 重组免疫毒素的准备 | 第22-23页 |
3 新型免疫毒素的特异性结合能力测试 | 第23-25页 |
4 重组免疫毒素可被细胞内吞 | 第25-26页 |
5 重组免疫毒素在细胞系上的细胞毒活性测定 | 第26-28页 |
6 改进型的重组免疫毒素在NCG移植瘤模型上的疗效检验 | 第28-29页 |
7 重组免疫毒素对原代T-ALL样本的抗肿瘤效果 | 第29-31页 |
四、讨论 | 第31-34页 |
五、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综述 重组免疫毒素在靶向肿瘤治疗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 第38-52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