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研究目标及拟突破的难点 | 第13-15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4.2 拟突破的难点 | 第13-15页 |
2 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2.1 技术转移内涵和机理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2.1.1 技术转移的内涵 | 第15-16页 |
2.1.2 技术转移的机理 | 第16-17页 |
2.2 高校技术转移的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2.2.1 高校技术转移的内涵与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2.2.2 高校技术转移活动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8-19页 |
2.3 技术经纪人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4 已有研究评述 | 第20-23页 |
3 我国高校技术经纪人队伍发展现状及瓶颈 | 第23-41页 |
3.1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能力现状概述 | 第23-27页 |
3.1.1 我国高校的技术转移能力现状 | 第23-26页 |
3.1.2 提升高校技术转移能力的路径探索 | 第26-27页 |
3.2 高校技术转移经纪人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技术转移能力的新思路 | 第27-31页 |
3.2.1 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相对于其它提升路径的优势分析 | 第27-28页 |
3.2.2 技术经纪人队伍对高校技术转移水平的提升作用 | 第28-29页 |
3.2.3 我国技术经纪人制度的探索历程 | 第29-31页 |
3.3 高校技术经纪人队伍发展的现状分析——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 | 第31-37页 |
3.3.1 浙江工业大学开展技术转移活动的基本情况 | 第31-34页 |
3.3.2 浙江工业大学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现状 | 第34-37页 |
3.4 高校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中的瓶颈 | 第37-41页 |
4 美国高校技术经纪人制度的发展经验及启示 | 第41-55页 |
4.1 美国高校技术经纪人制度发展的内外部背景分析 | 第41-46页 |
4.1.1 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与发展 | 第41-43页 |
4.1.2 拜杜等法案对美国技术经纪人制度的影响 | 第43-44页 |
4.1.3 高校技术转移管理机构的专门化 | 第44-46页 |
4.1.4 小结 | 第46页 |
4.2 美国高校技术经纪人制度运行的个案分析——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 第46-52页 |
4.2.1 斯坦福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OTL)使命和职责 | 第46-48页 |
4.2.2 OTL的部门概况 | 第48-50页 |
4.2.3 技术经纪人工作的流程 | 第50-52页 |
4.3 美国高校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经验的启示 | 第52-55页 |
5 高校技术经纪人的角色定位和胜任能力 | 第55-67页 |
5.1 高校技术转移活动中技术经纪人的职责 | 第55-60页 |
5.1.1 高校技术转移各阶段任务和参与主体 | 第55-57页 |
5.1.2 高校技术经纪人职责 | 第57-60页 |
5.2 高校技术经纪人角色的特殊性 | 第60-63页 |
5.2.1 业务内容的视角 | 第60-61页 |
5.2.2 服务对象的视角 | 第61-62页 |
5.2.3 所承担职责的视角 | 第62-63页 |
5.3 高校技术经纪人的胜任能力要求 | 第63-67页 |
5.3.1 职业道德 | 第63-64页 |
5.3.2 相应的知识结构 | 第64-65页 |
5.3.3 高校技术转移经纪人的能力要求 | 第65-67页 |
6 高校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策略 | 第67-71页 |
6.1 宏观外部环境建设 | 第67-68页 |
6.2 高校技术转移体系的完善 | 第68-69页 |
6.3 高校技术转移经纪人队伍的专业化 | 第69-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