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概述 | 第10-17页 |
1.2.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分类 | 第10-13页 |
1.2.2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3-16页 |
1.2.3 双向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4 双向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工作机理分析 | 第19-37页 |
2.1 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构成及模型分析 | 第19-22页 |
2.1.1 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构成 | 第19-20页 |
2.1.2 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工作原理 | 第20-22页 |
2.2 “一对一”LCL型与LC型双向无线电能系统功率效率分析 | 第22-25页 |
2.2.1 LC型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功率效率分析 | 第22-23页 |
2.2.2 LCL型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功率效率分析 | 第23-25页 |
2.3 LC型和LCL型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对比研究 | 第25-29页 |
2.3.1 最优传输电压比统一 | 第25-26页 |
2.3.2 最大传输效率分析 | 第26-27页 |
2.3.3 效率刚性分析 | 第27-28页 |
2.3.4 偏移分析 | 第28-29页 |
2.4 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关键参数监测 | 第29-36页 |
2.4.1 参数的在线获取 | 第30-32页 |
2.4.2 探测线圈设计 | 第32-34页 |
2.4.3 仿真及实验验证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多单元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流动控制和出力分析 | 第37-61页 |
3.1 理论模型分析 | 第37-41页 |
3.1.1 含(n+1)个能量单元的双向无线电能传输建模分析 | 第37-39页 |
3.1.2 3能量单元构成的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功率分析及参数配置 | 第39-41页 |
3.2 3能量单元构成的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流动和出力分析 | 第41-49页 |
3.2.1 情形1:φ_0=0,φ_1=-π/2,φ_2=0 | 第41-43页 |
3.2.2 情形2:φ_0=0,φ_1=π/2,φ_2=0 | 第43-44页 |
3.2.3 情形3:φ_0=0,φ_1=π/2,φ_2=±π | 第44-45页 |
3.2.4 情形4:φ_0=0,φ_1=-π/2,φ_2=±π | 第45-46页 |
3.2.5 对比分析 | 第46-49页 |
3.3 3能量单元构成的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量互动工作点选取 | 第49-53页 |
3.3.1 n=(1/ε)m时能量互动点选取 | 第49-50页 |
3.3.2 n<(1/ε)m时能量互动点选取 | 第50-52页 |
3.3.3 n>(1/ε)m时能量互动点选取 | 第52-53页 |
3.4 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53-59页 |
3.4.1 小功率3能量单元构成的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仿真与实验验证 | 第53-56页 |
3.4.2 大功率3能量单元构成的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仿真实验 | 第56-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验平台设计 | 第61-71页 |
4.1 双向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验平台总体架构 | 第61页 |
4.2 驱动电路设计 | 第61-67页 |
4.2.1 MOSFET管驱动电路类型 | 第62页 |
4.2.2 多路隔离驱动电源设计 | 第62-63页 |
4.2.3 驱动电平转换电路设计 | 第63-65页 |
4.2.4 死区时间、调频、移相功能电路设计 | 第65-67页 |
4.3 功率电路设计 | 第67-69页 |
4.3.1 高频单相H桥变换器设计 | 第67-68页 |
4.3.2 吸收电路设计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全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71-72页 |
5.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工作及成果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