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蓝藻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利用 | 第10-13页 |
1.2.1 蓝藻简介 | 第10页 |
1.2.2 蓝藻资源化利用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页 |
1.2.3 蓝藻处理污水的原理 | 第10-11页 |
1.2.4 国内外关于藻类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 | 第11-13页 |
1.2.5 蓝藻厌氧发酵产沼气技术 | 第13页 |
1.3 污水脱氮除磷技术原理及常规工艺 | 第13-17页 |
1.3.1 污水生物脱氮原理 | 第13-14页 |
1.3.2 污水生物除磷原理 | 第14-15页 |
1.3.3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 第15-17页 |
1.4 厌氧发酵技术 | 第17-19页 |
1.4.1 厌氧消化机理 | 第17-19页 |
1.4.2 厌氧消化预处理技术 | 第19页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19-22页 |
2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 第22-27页 |
2.1 实验技术路线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2.1 实验藻种来源 | 第22-23页 |
2.2.2 培养基 | 第23页 |
2.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3-24页 |
2.3 实验指标及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2.3.1 实验中测定指标 | 第24-25页 |
2.3.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3.3 蓝藻微观形态观察 | 第26-27页 |
3 蓝藻生长条件优化及N、P吸收效果研究 | 第27-50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实验装置 | 第27-28页 |
3.3 实验方案 | 第28-32页 |
3.3.1 藻种培养 | 第28页 |
3.3.2 藻生物量测定 | 第28-29页 |
3.3.3 藻相关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29-30页 |
3.3.4 藻生长曲线 | 第30-31页 |
3.3.5 饥饿处理 | 第31页 |
3.3.6 实验条件 | 第31-32页 |
3.4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41页 |
3.4.1 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 | 第32-34页 |
3.4.2 氮磷比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 | 第34-37页 |
3.4.3 CO_2曝气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的影响 | 第37-41页 |
3.5 响应面法优化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3.5.1 响应面模型设计方案及实验结果 | 第42-43页 |
3.5.2 模型建立及方差分析 | 第43-45页 |
3.5.3 氮磷比与CO_2曝气浓度的影响及交互作用分析 | 第45-46页 |
3.5.4 氮磷比与pH值的影响及交互作用分析 | 第46-47页 |
3.5.5 CO_2曝气浓度与pH值的影响及交互作用分析 | 第47-49页 |
3.5.6 最佳响应面模型优化组合条件的确定 | 第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蓝藻预处理厌氧发酵效果研究 | 第50-62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装置 | 第50-51页 |
4.3 实验方案 | 第51-52页 |
4.3.1 原材料选取 | 第51页 |
4.3.2 缓冲溶液的配置 | 第51页 |
4.3.3 预处理方案 | 第51页 |
4.3.4 实验条件 | 第51-52页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61页 |
4.4.1 预处理对藻细胞结构的影响 | 第52-53页 |
4.4.2 预处理时间对蓝藻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3-56页 |
4.4.3 NO_2~--N浓度对蓝藻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4.4.4 预处理条件对蓝藻发酵效果的影响 | 第58-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