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2页 |
1.1 论文选题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 | 第18-20页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8页 |
1.1.2 论文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1.1.3 论文实际应用价值 | 第19页 |
1.1.4 课题来源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5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2.2 存在的问题 | 第2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1.3.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7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7-30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位场边缘识别方法理论基础 | 第32-64页 |
2.1 重、磁力异常及导数正演的一般公式 | 第32-46页 |
2.1.1 三度体重、磁力异常及导数计算的一般公式 | 第32-41页 |
2.1.2 二度体重、磁力异常及导数计算的一般公式 | 第41-46页 |
2.2 几种简单规则形体位函数V的导数正演公式 | 第46-63页 |
2.2.1 铅垂台阶位函数V的导数计算公式 | 第47-49页 |
2.2.2 倾斜台阶位函数V的导数计算公式 | 第49-51页 |
2.2.3 直立平行四边形位函数V的导数计算公式 | 第51-53页 |
2.2.4 梯形台阶位函数V的导数计算公式 | 第53-55页 |
2.2.5 无限延伸水平圆柱体位函数V的导数计算公式 | 第55-57页 |
2.2.6 球体位函数V的导数计算公式 | 第57-59页 |
2.2.7 直立六面体位函数V的导数计算公式 | 第59-63页 |
2.3 位场边缘识别理论基础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位场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 | 第64-107页 |
3.1 位场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概述 | 第64-65页 |
3.2 一阶导数类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 | 第65-88页 |
3.2.1 垂向导数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 | 第65-71页 |
3.2.2 总水平导数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 | 第71-76页 |
3.2.3 解析信号振幅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 | 第76-80页 |
3.2.4 倾斜角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 | 第80-82页 |
3.2.5 cosθ(θ图)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 | 第82-84页 |
3.2.6 sinθ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 | 第84-86页 |
3.2.7 其他一阶导数类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介绍 | 第86-87页 |
3.2.8 一阶导数类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小结 | 第87-88页 |
3.3 二阶导数类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 | 第88-102页 |
3.3.1 垂向二阶导数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 | 第88-90页 |
3.3.2 垂向导数总水平导数的基本原理 | 第90-94页 |
3.3.3 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的基本原理 | 第94-95页 |
3.3.4 解析信号振幅倾斜角的基本原理 | 第95-96页 |
3.3.5 倾斜角总水平导数的基本原理 | 第96-99页 |
3.3.6 总水平梯度解析信号振幅的基本原理 | 第99-101页 |
3.3.7 二阶导数类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小结 | 第101-102页 |
3.4 高阶导数类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 | 第102-105页 |
3.4.1 n阶导数解析信号振幅的基本原理 | 第102-103页 |
3.4.2 增强总水平导数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103-104页 |
3.4.3 高阶导数类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小结 | 第104-105页 |
3.5 位场边缘识别方法基本原理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四章 基于重力异常的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07-140页 |
4.1 单一边界模型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07-117页 |
4.1.1 单一直立边界——铅垂台阶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07-112页 |
4.1.2 单一倾斜边界——倾斜台阶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12-116页 |
4.1.3 单一边界模型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小结 | 第116-117页 |
4.2 双边界模型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17-126页 |
4.2.1 直立双边界——直立平行四边形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17-122页 |
4.2.2 倾斜双边界——梯形台阶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22-126页 |
4.2.3 双边界模型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小结 | 第126页 |
4.3 直立边界三度体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26-130页 |
4.3.1 直立边界三度体——直立六面体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27-129页 |
4.3.2 三度体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小结 | 第129-130页 |
4.4 等轴的地质体识别问题理论研究 | 第130-133页 |
4.4.1 等轴二度体——无限延伸水平圆柱体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30-131页 |
4.4.2 等轴三度体——球体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31-132页 |
4.4.3 等轴地质体识别问题理论研究小结 | 第132-133页 |
4.5 边缘识别方法分辨能力研究 | 第133-138页 |
4.5.1 相同大小相同埋深直立平行四边形组合模型的分辨能力 | 第133-135页 |
4.5.2 不同大小相同埋深直立平行四边形组合模型的分辨能力 | 第135-137页 |
4.5.3 相同大小不同埋深多个直立平行四边形组合模型的分辨能力 | 第137-138页 |
4.5.4 边缘识别方法分辨能力小结 | 第138页 |
4.6 基于重力异常的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小结 | 第138-140页 |
第五章 基于重力异常垂向导数的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40-165页 |
5.1 单一边界模型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40-147页 |
5.1.1 单一直立边界——铅垂台阶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40-144页 |
5.1.2 单一倾斜边界——倾斜台阶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44-147页 |
5.1.3 单一边界模型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小结 | 第147页 |
5.2 双边界模型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47-151页 |
5.2.1 直立双边界——直立平行四边形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47-149页 |
5.2.2 双倾斜边界——梯形台阶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49-151页 |
5.2.3 双边界模型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小结 | 第151页 |
5.3 直立边界三度体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51-155页 |
5.3.1 直立边界三度体——直立六面体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52-154页 |
5.3.2 三度体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小结 | 第154-155页 |
5.4 等轴地质体识别问题理论研究 | 第155-159页 |
5.4.1 等轴二度体——无限延伸水平圆柱体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55-156页 |
5.4.2 等轴三度体——球体识别方法理论研究 | 第156-159页 |
5.4.3 等轴地质体识别问题理论研究小结 | 第159页 |
5.5 边缘识别方法分辨能力研究 | 第159-163页 |
5.5.1 相同大小相同埋深直立平行四边形组合模型的分辨能力 | 第159-161页 |
5.5.2 不同大小相同埋深直立平行四边形组合模型的分辨能力 | 第161-162页 |
5.5.3 相同大小不同埋深多个直立平行四边形组合模型的分辨能力 | 第162-163页 |
5.5.4 边缘识别方法分辨能力小结 | 第163页 |
5.6 基于重力异常垂向导数的边缘识别方法理论研究小结 | 第163-165页 |
第六章 位场边缘识别技术研究 | 第165-198页 |
6.1 最小曲率网格数据扩边和补空技术 | 第165-174页 |
6.1.1 最小曲率的数学模型 | 第166-167页 |
6.1.2 最小曲率差分迭代格式 | 第167-170页 |
6.1.3 最小曲率扩边和补空技术 | 第170-172页 |
6.1.4 扩边和补空效果 | 第172-174页 |
6.2 频率域偶层位曲面位场处理和转换技术 | 第174-184页 |
6.2.1 频率域偶层位法基本原理 | 第174-179页 |
6.2.2 偶层位法曲面处理和转换技术措施 | 第179-182页 |
6.2.3 曲面处理和转换效果 | 第182-184页 |
6.3 磁源重力异常和化极磁力异常计算技术 | 第184-187页 |
6.3.1 频率域磁力异常化极转换的一般原理 | 第184-186页 |
6.3.2 频率域磁源重力异常转换的一般原理 | 第186-187页 |
6.4 水平导数和垂向导数计算技术 | 第187-190页 |
6.4.1 水平导数计算技术 | 第187-189页 |
6.4.2 垂向导数计算技术 | 第189-190页 |
6.5 边缘识别技术 | 第190-198页 |
6.5.1 峰值锐化技术及阈值技术 | 第190-192页 |
6.5.2 归一化边缘识别增强技术 | 第192-198页 |
第七章 珠江口盆地韩江凹陷及邻区断裂推断解释 | 第198-236页 |
7.1 区域地质概况及前人研究成果 | 第198-206页 |
7.1.1 区域构造演化 | 第198-199页 |
7.1.2 区域构造运动 | 第199-200页 |
7.1.3 构造单元划分 | 第200页 |
7.1.4 区域断裂分布 | 第200-203页 |
7.1.5 断裂性质、发育及其组合关系 | 第203-204页 |
7.1.6 韩江凹陷断裂分布前人研究概况 | 第204-206页 |
7.2 物性特征及重、磁力异常特征 | 第206-215页 |
7.2.1 密度变化特征 | 第206-208页 |
7.2.2 磁性变化特征 | 第208-209页 |
7.2.3 重力异常特征 | 第209-212页 |
7.2.4 磁力异常特征 | 第212-215页 |
7.3 韩江凹陷及邻区断裂推断解释和构造单元划分 | 第215-236页 |
7.3.1 实际资料处理试验 | 第215-218页 |
7.3.2 断裂推断解释 | 第218-229页 |
7.3.3 构造单元划分结果 | 第229-236页 |
结论和建议 | 第236-239页 |
结论 | 第236-238页 |
建议 | 第238-239页 |
参考文献 | 第239-2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51-256页 |
致谢 | 第256-2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