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主要动物性食品消费研究--以山东省农村固定跟踪观察农户为例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1.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15-16页 |
1.2.3 概念界定及假设 | 第16页 |
1.2.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3页 |
2.1 关于动物性食品消费的研究 | 第17-18页 |
2.2 关于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的研究 | 第18-19页 |
2.3 关于消费和消费函数的研究 | 第19-23页 |
3. 消费理论与模型 | 第23-27页 |
3.1 恩格尔曲线 | 第23页 |
3.2 多阶段消费者需求系统模型 | 第23-24页 |
3.3 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ELES) | 第24-26页 |
3.3.1 基本表达式 | 第24-25页 |
3.3.2 需求弹性和参数估计 | 第25-26页 |
3.4 半对数模型 | 第26-27页 |
4. 农村居民主要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演进态势 | 第27-39页 |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第27-28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27页 |
4.1.2 样本特征 | 第27-28页 |
4.2 动物性食品消费的历史回顾 | 第28-36页 |
4.2.1 食品消费的阶段变化 | 第28-29页 |
4.2.2 食品消费的总量变化 | 第29-32页 |
4.2.3 食品消费的结构变化 | 第32-36页 |
4.3 动物性食品消费的基本现状 | 第36-37页 |
4.4 动物性食品消费的主要特征 | 第37页 |
4.5 主要食品的平均消费倾向 | 第37-39页 |
5. 农村居民主要动物性食品消费的影响因素 | 第39-60页 |
5.1 影响因素 | 第39页 |
5.2 收入水平与消费 | 第39-43页 |
5.2.1 食品名义消费水平及变化 | 第39-40页 |
5.2.2 动物性食品实际消费水平及构成变化 | 第40-43页 |
5.3 消费水平与消费 | 第43-47页 |
5.3.1 食品名义消费水平及变化 | 第44页 |
5.3.2 动物性食品实际消费水平及构成变化 | 第44-47页 |
5.4 家庭规模与消费 | 第47-51页 |
5.4.1 食品名义消费水平及变化 | 第48页 |
5.4.2 动物性食品实际消费水平及构成变化 | 第48-51页 |
5.5 主要劳动者文化程度与消费 | 第51-55页 |
5.5.1 食品名义消费水平及变化 | 第51-52页 |
5.5.2 动物性食品实际消费水平及构成变化 | 第52-55页 |
5.6 主要劳动者年龄与消费 | 第55-59页 |
5.6.1 食品名义消费水平及变化 | 第55-56页 |
5.6.2 动物性食品实际消费水平及构成变化 | 第56-59页 |
5.7 其他影响因素 | 第59-60页 |
6. 实证模型及估计结果 | 第60-66页 |
6.1 食品消费计量分析 | 第60-62页 |
6.1.1 参数估计 | 第60-61页 |
6.1.2 食品需求相关分析 | 第61-62页 |
6.2 主要动物性食品消费计量分析 | 第62-66页 |
6.2.1 变量选择 | 第62-63页 |
6.2.2 模型设计 | 第63-64页 |
6.2.3 参数估计 | 第64-65页 |
6.2.4 收入弹性分析 | 第65-66页 |
7. 结论与思考 | 第66-70页 |
7.1 基本结论 | 第66-67页 |
7.2 两点思考 | 第67-68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