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前言 | 第10-15页 |
1.1 麦田生产概况及杂草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 麦田主要杂草种群及杂草群落的演化 | 第11-12页 |
1.3 菵草及其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菵草的形态特征 | 第12-13页 |
1.3.2 菵草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 | 第15-2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5-16页 |
2.1.1 供试田块 | 第15页 |
2.1.2 菵草种子的采集、分离与储存 | 第15-16页 |
2.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6-27页 |
2.3.1 麦田杂草群落生态学的研究 | 第16-20页 |
2.3.2 菵草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0-2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7-67页 |
3.1 麦田杂草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结果 | 第27-43页 |
3.1.1 杂草群落调查的种群组成 | 第27-29页 |
3.1.2 杂草种群间的联结关系 | 第29-33页 |
3.1.3 杂草群落主要杂草种群主成分分析 | 第33-39页 |
3.1.4 杂草群落主要杂草种群的生态位 | 第39-43页 |
3.2 菵草的生物学特性 | 第43-67页 |
3.2.1 影响菵草种子萌发的因素 | 第43-48页 |
3.2.2 不同生态型菵草的生长特性 | 第48-57页 |
3.2.3 不同生态型菵草的光合特性 | 第57-58页 |
3.2.4 不同生态型菵草的含水量 | 第58-59页 |
3.2.5 不同生态型菵草的总氮含量 | 第59-61页 |
3.2.6 不同生态型菵草的核型 | 第61-67页 |
4 讨论 | 第67-75页 |
4.1 麦田杂草群落的相对稳定性及多样性 | 第67-69页 |
4.2 菵草在麦田群落中的地位及麦田杂草群落的演化 | 第69-71页 |
4.3 菵草对农田环境的适应性 | 第71-72页 |
4.4 不同生态型菵草的生物学特性 | 第72-73页 |
4.5 菵草利用前景的探讨 | 第73-75页 |
5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