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棒驱动机构密封焊缝缺陷修复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4-16页 |
1.3.1 课题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控制棒驱动机构上部密封焊缝的失效机理分析 | 第19-38页 |
2.1 控制棒驱动机构 | 第19-21页 |
2.1.1 功能 | 第19页 |
2.1.2 特点 | 第19页 |
2.1.3 类型 | 第19-20页 |
2.1.4 控制棒驱动机构密封焊缝结构 | 第20-21页 |
2.2 失效机理 | 第21-26页 |
2.2.1 历史背景 | 第21-22页 |
2.2.2 失效机理分析 | 第22-26页 |
2.3 试验数据分析 | 第26-36页 |
2.3.1 外表面无损检查 | 第27页 |
2.3.2 试件切开检查 | 第27-36页 |
2.3.3 分析结论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堆焊设计 | 第38-45页 |
3.1 堆焊技术概述 | 第38页 |
3.2 堆焊金属的选择 | 第38-42页 |
3.3 堆焊应用 | 第42-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焊接结构的残余应力与裂纹扩展分析 | 第45-58页 |
4.1 残余应力分析 | 第45-51页 |
4.1.1 建立模型 | 第45-46页 |
4.1.2 材料属性 | 第46-48页 |
4.1.3 堆焊模拟 | 第48-49页 |
4.1.4 热输入变量 | 第49页 |
4.1.5 分析结果 | 第49-51页 |
4.2 裂纹扩展分析 | 第51-56页 |
4.2.1 应力强度因子 | 第52-53页 |
4.2.2 裂纹扩展速率 | 第53页 |
4.2.3 应力腐蚀裂纹扩展速率 | 第53-54页 |
4.2.4 裂纹扩展尺寸评估 | 第54-55页 |
4.2.5 许用裂纹尺寸评估 | 第55-5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维修预案的制定 | 第58-64页 |
5.1 制定维修预案的目的 | 第58页 |
5.2 维修预案的确定 | 第58页 |
5.3 详细预案流程 | 第58-63页 |
5.3.1 焊接设计和力学计算分析 | 第58-59页 |
5.3.2 现场准备工作 | 第59页 |
5.3.3 现场实施步骤 | 第59-60页 |
5.3.4 制定实施计划 | 第60-61页 |
5.3.5 工具准备 | 第61-62页 |
5.3.6 制定项目管理 | 第62-63页 |
5.3.7 应急机制建立 | 第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7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