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意—以善意取得制度为中心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一、善意取得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 第11-17页 |
(一) 善意取得制度的起源 | 第11-12页 |
(二) 善意取得制度的发展 | 第12-13页 |
(三) 我国现行法规定的善意取得 | 第13-17页 |
二、善意之于善意取得制度之价值 | 第17-21页 |
(一) 善意之于善意取得制度之理论价值 | 第17-18页 |
(二) 善意之于善意取得制度之实践意义 | 第18-21页 |
三、善意取得之善意的内涵 | 第21-26页 |
(一) 善意的含义 | 第21-22页 |
(二) 善意与诚实信用的关系 | 第22-24页 |
(三) 善意与恶意、过失的关系 | 第24-26页 |
四、善意之分类 | 第26-28页 |
(一) 客观善意与主观善意 | 第26页 |
(二) 无过失善意与有过失善意 | 第26-27页 |
(三) 明确善意与推定善意 | 第27-28页 |
五、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善意的认定 | 第28-37页 |
(一) 理论界关于善意认定的不同观点 | 第28-29页 |
(二) 善意认定的主体要件 | 第29-30页 |
(三) 善意认定的时间要件 | 第30-31页 |
(四) 对价有偿应否作为认定受让人善意的条件 | 第31-33页 |
(五) 受让场所能否作为认定受让人善意的条件 | 第33-34页 |
(六) 善意的举证责任问题 | 第34页 |
(七) 善意的司法实践标准 | 第34-37页 |
六、善意的法律效力 | 第37-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