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水资源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水资源现状 | 第12页 |
1.2.2 工业废水处理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工业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13-14页 |
1.2.4 淀粉工业废水处理现状 | 第14-15页 |
1.2.5 工业废水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 第15页 |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微生物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1.3.1 高通量测序在水处理微生物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3.2 生物信息学在水处理微生物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7页 |
2.1 污水厂及小试装置 | 第19-21页 |
2.1.1 污水处理厂简介 | 第19-20页 |
2.1.2 实验室AO小试装置 | 第20-21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1-22页 |
2.2.1 污泥样品采集 | 第21页 |
2.2.2 污泥样品DNA的提取及PCR扩增 | 第21-22页 |
2.2.3 污泥EPS及SMP的提取 | 第22页 |
2.3 分析项目及检测分析方法 | 第22-25页 |
2.3.1 常规污水水质监测方法 | 第22-23页 |
2.3.2 EPS、SMP光谱学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3.3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4 数据整理 | 第25-27页 |
第3章 AO工艺处理效能与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关性 | 第27-39页 |
3.1 采样及分析方法 | 第27-28页 |
3.2 污水厂AO工艺进出水水质分析 | 第28-31页 |
3.2.1 进出水温度及pH变化分析 | 第28页 |
3.2.2 污泥浓度及SV30分析 | 第28-29页 |
3.2.3 进出水COD变化分析 | 第29页 |
3.2.4 进出水氨氮浓度变化分析 | 第29-30页 |
3.2.5 硝酸盐浓度变化分析 | 第30-31页 |
3.2.6 亚硝酸盐浓度变化分析 | 第31页 |
3.3 污水厂AO工艺处理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 第31-34页 |
3.3.1 测序数据初步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3.3.2 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32页 |
3.3.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32-34页 |
3.4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相关性分析 | 第34-36页 |
3.4.1 聚类分析 | 第34-35页 |
3.4.2 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间关系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9页 |
第4章 AO工艺微生物群落功能解析 | 第39-43页 |
4.1 分析方法 | 第39页 |
4.2 基因组注释及代谢通路分析 | 第39-40页 |
4.3 污水厂AO工艺氮素代谢通路分析 | 第40-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污水厂微生物群落与EPS、SMP相关性分析 | 第43-53页 |
5.1 采样及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5.2 EPS和SMP光谱学分析 | 第44-49页 |
5.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5.4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素间关系 | 第50-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6章 AO工艺小试实验装置研究 | 第53-61页 |
6.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 第53页 |
6.2 AO工艺小试装置运行情况 | 第53-54页 |
6.3 AO工艺小试装置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 | 第54-55页 |
6.4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 | 第55页 |
6.5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 第55-57页 |
6.6 污水厂与AO工艺小试装置微生物构成差异 | 第57-58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