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1.1 纤维素类生物质特点及应用 | 第8-9页 |
1.2 纤维类生物质的处理 | 第9-12页 |
1.2.1 纤维素类生物质的酸水解和酶水解 | 第10页 |
1.2.2 纤维素类生物质的热解 | 第10页 |
1.2.3 温度、催化剂等对热解产物的影响 | 第10-12页 |
1.3 内醚糖的研究历程 | 第12-15页 |
1.3.1 内醚糖的生物利用 | 第12-13页 |
1.3.2 内醚糖的促生长作用 | 第13页 |
1.3.3 内醚糖作为环境指示剂 | 第13页 |
1.3.4 内醚糖产乙醇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5 内醚糖的代谢机制 | 第15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同化内醚糖微生物的筛选与鉴定 | 第17-2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9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17-18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8-19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19-27页 |
2.2.1 微生物的初筛 | 第19页 |
2.2.2 微生物的复筛 | 第19-22页 |
2.2.3 ZS_2菌株的鉴定 | 第22-23页 |
2.2.4 FX菌株的鉴定 | 第23-25页 |
2.2.5 GT菌株的鉴定 | 第25-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微生物对热解液利用情况及预处理对热解液成分影响 | 第28-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3.2.1 微生物对预处理前热解液的利用 | 第29-30页 |
3.2.2 微生物对预处理后热解液的利用 | 第30-32页 |
3.2.3 预处理对热解液成分影响 | 第32-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能利用生物质热解产物的微生物研究 | 第36-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36-37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4.2.1 嗜松青霉产β-葡萄糖苷酶 | 第38-39页 |
4.2.2 冠突散囊菌产黑色素的研究 | 第39-41页 |
4.2.3 黑色素结构鉴定 | 第41-4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酵母以葡萄糖和内醚糖为碳源发酵产乙醇的比较 | 第44-5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5.1.1 材料与试剂 | 第44-45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45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5.2.1 酵母菌利用葡萄糖产乙醇 | 第45-47页 |
5.2.2 酵母利用内醚糖产乙醇 | 第47-4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热解材料和酸解对热解液成分的影响 | 第50-56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6.1.1 材料与试剂 | 第50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51-55页 |
6.2.1 热解材料对热解液成分的影响 | 第51-53页 |
6.2.2 酸解对热解液成分的影响 | 第53-55页 |
6.2.3 内醚糖含量分析 | 第5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结论 | 第56-57页 |
7.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论文及专利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