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1.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3.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第1章 范文澜向马克思主义者的初步转变 | 第20-37页 |
1.1 范文澜早年的学术成长历程 | 第20-21页 |
1.2 范文澜向革命者的转变 | 第21-24页 |
1.3 范文澜由经学家向经世致用史学家的转变 | 第24-30页 |
1.4 为抗日救亡献计献策 | 第30-37页 |
第2章 范文澜向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转变 | 第37-61页 |
2.1 范文澜自身转变及其内因 | 第38-44页 |
2.1.1 范文澜马列理论水平的提高 | 第38-40页 |
2.1.2 《中国经学史的演变》——范文澜学术上的自我批判 | 第40-42页 |
2.1.3 《从烦恼到快乐》——范文澜思想上的自我批判 | 第42-44页 |
2.2 范文澜向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转变的其他因素 | 第44-53页 |
2.2.1 毛泽东对范文澜学术思想转变的影响 | 第44-48页 |
2.2.2 吴玉章对范文澜学术思想转变的影响 | 第48-51页 |
2.2.3 政治因素与学术因素相结合——范文澜向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转变的契机 | 第51-53页 |
2.3 范文澜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成就 | 第53-61页 |
2.3.1 《中国通史简编》——第一部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写成的中国通史著作 | 第53-56页 |
2.3.2 《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领域的探索 | 第56-61页 |
第3章 范文澜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鲜明特色 | 第61-78页 |
3.1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观点的产生变化 | 第61-63页 |
3.2 《中国通史简编》的修订 | 第63-72页 |
3.2.1 阶级斗争理论的进一步实践 | 第64-65页 |
3.2.2 古史分期的转变和“让步政策”观点的提出 | 第65-66页 |
3.2.3 范文澜民族观的改变 | 第66-69页 |
3.2.4 范文澜史评的变化 | 第69-70页 |
3.2.5 范文澜佛教观的改变 | 第70-72页 |
3.3 范文澜对于近代史分期的进一步探索 | 第72-74页 |
3.4 范文澜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探索 | 第74-78页 |
第4章 范文澜从经学家向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转变的评价 | 第78-87页 |
4.1 对于范文澜学术著作模式的评价 | 第78-81页 |
4.2 对于范文澜史学思想转变的评价 | 第81-87页 |
4.2.1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观点的评析 | 第81-84页 |
4.2.2 范文澜历史主义和阶级斗争观点评析 | 第84-87页 |
结语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