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论文缘起及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1 论文缘起 | 第11-12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概念阐释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4-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既往研究 | 第16-19页 |
1.4.1 国外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状况 | 第16-17页 |
1.4.2 国内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状况 | 第17-19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9-20页 |
2 《天工开物》及传统制砖技术 | 第20-36页 |
2.1 《天工开物》与“造物”思想 | 第20-24页 |
2.1.1 《天工开物》简介 | 第20-21页 |
2.1.2 《天工开物》所反映的“造物”思想 | 第21-22页 |
2.1.3 “造物”与建筑 | 第22-24页 |
2.2 传统制砖技术的发展 | 第24-30页 |
2.2.1 《天工开物》中的制砖技术 | 第24-25页 |
2.2.2 传统制砖技术的重要发展 | 第25-27页 |
2.2.3 传统砖窑的重要发展 | 第27-30页 |
2.3 传统制砖技术对建筑的影响 | 第30-34页 |
2.3.1 传统制砖技术与砖 | 第30-31页 |
2.3.2 传统制砖技术与建筑 | 第31-33页 |
2.3.3 砖与砖建筑的角色转变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3 近代制砖技术的发展 | 第36-51页 |
3.1 近代制砖技术的重要发展节点 | 第36-45页 |
3.1.1 十七、十八世纪砖的精制 | 第36-38页 |
3.1.2 模制砖块的机械化生产 | 第38-42页 |
3.1.3 新型砖窑的产生 | 第42-45页 |
3.2 传统与近代制砖技术比较 | 第45-50页 |
3.2.1 间歇式窑与连续窑 | 第45-47页 |
3.2.2 手工制砖与机制砖 | 第47-48页 |
3.2.3 《天工开物》和《R.I.B.A. Kalendar》 | 第48-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4 武汉近代砖建筑之发展 | 第51-93页 |
4.1 武汉近代建筑的时代背景 | 第51-57页 |
4.1.1 社会事件与现象之影响 | 第52-53页 |
4.1.2 不同类型建筑的之兴盛 | 第53-54页 |
4.1.3 近代营造厂与建筑设计机构 | 第54-57页 |
4.2 武汉近代制砖技术的产生 | 第57-61页 |
4.2.1 近代砖的生产技术的引入 | 第57-58页 |
4.2.2 水木作坊到营造厂的转变 | 第58-59页 |
4.2.3 近代砖瓦厂的兴盛与砖的机械化生产 | 第59-61页 |
4.3 武汉近代建筑结构形式衍变 | 第61-69页 |
4.3.1 传统建筑及其结构形式 | 第61-62页 |
4.3.2 近代砖建筑与砖的建筑 | 第62-64页 |
4.3.3 近代材料技术发展的影响 | 第64-69页 |
4.4 武汉近代砖建筑形式转变 | 第69-87页 |
4.4.1 武汉传统居住建筑之风貌 | 第70-72页 |
4.4.2 武汉近代居住建筑之发展 | 第72-77页 |
4.4.3 砖材料发展之影响 | 第77-84页 |
4.4.4 其他材料发展之影响 | 第84-87页 |
4.5 砖建筑之变的理论总结 | 第87-92页 |
4.5.1 平面之变及其原因 | 第87-89页 |
4.5.2 立面之变及其原因 | 第89-9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5 砖的属性及其材料表现的关系 | 第93-104页 |
5.1 砖的属性认识 | 第93-97页 |
5.1.1 砖的本性和属性 | 第93-94页 |
5.1.2 由实验揭示的砖的属性 | 第94-96页 |
5.1.3 人类学视角的砖的属性 | 第96-97页 |
5.2 砖的建构逻辑 | 第97-100页 |
5.2.1 砖的“面饰”属性 | 第97-98页 |
5.2.2 砖的“空间”属性 | 第98-99页 |
5.2.3 砖的显现与隐匿 | 第99-100页 |
5.3 砖的材料表现的处境与困境 | 第100-103页 |
5.3.1 结构真实性的离席 | 第101页 |
5.3.2 材料表现力的失位 | 第101-102页 |
5.3.3 砖与砖建筑的式微 | 第102-10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6 结语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附图 | 第110-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