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的意义 | 第10页 |
1.2 无刷直流电机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 第10-13页 |
1.3 无刷直流电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3-15页 |
1.3.1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 | 第13页 |
1.3.2 转矩波动抑制研究 | 第13-14页 |
1.3.3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研究 | 第14页 |
1.3.4 无刷直流电机算法研究 | 第14-15页 |
1.3.5 无刷直流电机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 | 第17-31页 |
2.1 无刷直流电机结构 | 第17-21页 |
2.1.1 无刷直流电机本体结构 | 第17-18页 |
2.1.2 功率驱动方式 | 第18-21页 |
2.1.3 控制电路 | 第21页 |
2.2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 第21-23页 |
2.3 无刷直流电机数学模型 | 第23-27页 |
2.3.1 微分方程模型 | 第23-25页 |
2.3.2 状态方程模型 | 第25页 |
2.3.3 传递函数模型 | 第25-27页 |
2.4 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策略 | 第27-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1-41页 |
3.1 模糊控制的简介 | 第31页 |
3.2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 第31-33页 |
3.2.1 模糊控制系统的结构 | 第31-32页 |
3.2.2 模糊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3.3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33-40页 |
3.3.1 模糊控制器的结构设计 | 第33-34页 |
3.3.2 自适应模糊控制的设计思路 | 第34-35页 |
3.3.3 变量模糊化及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第35-37页 |
3.3.4 模糊控制规则设计 | 第37-39页 |
3.3.5 模糊条件语句 | 第39页 |
3.3.6 模糊决策和反模糊化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算法仿真 | 第41-52页 |
4.1 自适应模糊 PID 调速控制的仿真模型设计 | 第41-45页 |
4.1.1 无刷直流电机本体模块和逆变电路模块 | 第42页 |
4.1.2 逻辑换相信号模块 | 第42-44页 |
4.1.3 调速模块 | 第44-45页 |
4.2 常规 PID 调速控制模型仿真 | 第45-46页 |
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46-51页 |
4.3.1 常规 PID 和自适应模糊 PID 仿真速度曲线对比 | 第46-48页 |
4.3.2 验证在不同速度档次,自适应模糊 PID 控制器都有效 | 第48-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基于 32 位单片机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 | 第52-69页 |
5.1 硬件系统 | 第52-60页 |
5.1.1 电源电路 | 第52-53页 |
5.1.2 驱动电路 | 第53-55页 |
5.1.3 检测电路 | 第55-57页 |
5.1.4 微处理器芯片 | 第57-59页 |
5.1.5 保护电路 | 第59页 |
5.1.6 通信模块 | 第59-60页 |
5.2 软件设计 | 第60-64页 |
5.2.1 主程序模块 | 第60-61页 |
5.2.2 调速控制模块 | 第61页 |
5.2.3 中断子程序 | 第61-64页 |
5.3 实验 | 第64-67页 |
5.3.1 实验现场和操作步骤 | 第64-65页 |
5.3.2 PWM 波形图 | 第65-66页 |
5.3.3 相电流波形 | 第66-67页 |
5.3.4 霍尔位置信号 | 第67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7-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系统硬件原理图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获得专利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