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36页 |
2.1 豆科牧草表型多样性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2.1.1 农艺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 第13-15页 |
2.1.2 基因型和环境互作 | 第15-16页 |
2.1.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16页 |
2.1.4 数量遗传分析 | 第16-17页 |
2.2 植物天然香豆素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2.2.1 香豆素的种类 | 第18-19页 |
2.2.2 香豆素的植物抗逆性 | 第19页 |
2.2.3 香豆素的医药价值 | 第19-20页 |
2.2.4 香豆素与牧草品质 | 第20-21页 |
2.2.5 香豆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21-24页 |
2.3 豆科牧草种子生产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2.3.1 国内外豆科牧草种子生产状况 | 第24-27页 |
2.3.2 环境因素对豆科牧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3 栽培措施对豆科牧草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28-32页 |
2.4 草木樨概述 | 第32-36页 |
2.4.1 草木樨的生物学特性 | 第33页 |
2.4.2 草木樨的开发利用价值 | 第33-34页 |
2.4.3 草木樨的系统进化和遗传多样性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草木樨种质资源引种评价与高产、低香豆素种质的筛选 | 第36-49页 |
3.1 前言 | 第36-37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3.2.1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3.2.2 试验地概况 | 第37页 |
3.2.3 实验设计及田间管理 | 第37-38页 |
3.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8页 |
3.2.5 统计分析 | 第38页 |
3.3 结果 | 第38-47页 |
3.3.1 草木樨农艺性状基因型变异分析 | 第38-41页 |
3.3.2 草木樨19份种质农艺性状分析 | 第41-42页 |
3.3.3 草木樨19份种质品质性状分析 | 第42-44页 |
3.3.4 草木樨19份种质性状相关分析 | 第44页 |
3.3.5 草木樨19份种质的主成分分析 | 第44-45页 |
3.3.6 草木樨19份种质的聚类分析 | 第45-47页 |
3.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草木樨半同胞家系基因型多样性研究 | 第49-66页 |
4.1 前言 | 第49-5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4.2.1 供试材料 | 第50页 |
4.2.2 试验地概况 | 第50页 |
4.2.3 试验设计 | 第50-51页 |
4.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51-52页 |
4.2.5 数据处理 | 第52-54页 |
4.3 结果 | 第54-62页 |
4.3.1 草木樨农艺性状基因型变异分析 | 第54-58页 |
4.3.2 草木樨农艺性状的模式分析 | 第58-60页 |
4.3.3 草木樨农艺性状的表型和基因型相关 | 第60-61页 |
4.3.4 单性状和多性状选择 | 第61-62页 |
4.4 讨论 | 第62-66页 |
第五章 草木樨转录组及香豆素合成相关的差异表达分析 | 第66-88页 |
5.1 前言 | 第66-67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67-70页 |
5.2.1 试验材料来源与样品收集 | 第67-68页 |
5.2.2 香豆素含量与 β-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 第68页 |
5.2.3 总RNA提取与文库构建 | 第68页 |
5.2.4 测序及数据分析 | 第68页 |
5.2.5 功能注释 | 第68-69页 |
5.2.6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69页 |
5.2.7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 | 第69-70页 |
5.3 结果 | 第70-84页 |
5.3.1 供试材料香豆素含量与 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析 | 第70-71页 |
5.3.2 测序原始数据统计与数据组装 | 第71-73页 |
5.3.3 基因功能注释 | 第73-76页 |
5.3.4 Unigenes差异表达分析 | 第76-78页 |
5.3.5 差异表达unigenes的KEGG分类 | 第78-79页 |
5.3.6 苯丙氨酸合成途径及香豆素合成相关候选基因表达分析 | 第79-82页 |
5.3.7 qRT-PCR验证 | 第82-84页 |
5.4 讨论 | 第84-88页 |
第六章 黄花草木樨种子扩繁关键技术研究 | 第88-97页 |
6.1 前言 | 第88-89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6.2.1 试验地概况 | 第89页 |
6.2.2 试验设计 | 第89页 |
6.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89-90页 |
6.2.4 统计分析 | 第90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90-94页 |
6.3.1 物候期测定结果 | 第90-91页 |
6.3.2 密度和施肥量对黄花草木樨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91-93页 |
6.3.3 实际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相关和通径分析 | 第93-94页 |
6.4 讨论 | 第94-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97-99页 |
7.1 结论 | 第97-98页 |
7.2 创新点 | 第98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17-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附录 | 第119-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