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行政裁量与比例原则的适用
摘要 | 第1-8页 |
引言:网络实名制及其隐含的行政法课题 | 第8-11页 |
一、取向基本权利保障的现代行政裁量 | 第11-19页 |
(一) 现代行政裁量的界定模式 | 第11-13页 |
(二) 行政裁量的基本权利视野 | 第13-14页 |
(三) 行政裁量的自主性特质 | 第14-15页 |
(四) 统一行政裁量论的提出及其构成 | 第15-19页 |
1. 形成裁量 | 第15-17页 |
2. 一般裁量 | 第17-18页 |
3. 形成裁量与一般裁量的关系 | 第18-19页 |
二、行政裁量运作过程中的比例原则 | 第19-26页 |
(一) 比例原则与行政裁量的竞合关系 | 第19-20页 |
1. 区分论 | 第19页 |
2. 统一论 | 第19-20页 |
(二) 比例原则的行为规则功能 | 第20-21页 |
(三) 比例原则的构成与效力范围 | 第21-24页 |
1. 作为通说的“三阶理论” | 第22页 |
2. “二阶理论”的提出 | 第22-23页 |
3. 比例原则的效力范围 | 第23-24页 |
(四) 中国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 | 第24-26页 |
三、行政适用比例原则的现有经验及其评价 | 第26-33页 |
(一) 比例原则适用的现有经验 | 第26-29页 |
1. 循序适用和灵活适用 | 第26-27页 |
2. 个案操作和一般操作 | 第27-28页 |
3. 小结 | 第28-29页 |
(二) 比例原则适用的现实困境 | 第29-30页 |
(三) 困境症结:比例原则的局限性 | 第30-33页 |
1. 内涵上的抽象性 | 第31-32页 |
2. 操作上的主观化 | 第32页 |
3. 功能上的消极性 | 第32-33页 |
四、比例原则的改造及具体操作 | 第33-46页 |
(一) 比例原则的改造 | 第33-36页 |
1. 基本权利的视野 | 第33-34页 |
2. “三角关系”的视野 | 第34-36页 |
3. 总结 | 第36页 |
(二) 比例原则的适用步骤 | 第36-43页 |
1. 确定行政裁量的形态和规范结构 | 第37页 |
2. 划定有助于行政目的达成的手段范围 | 第37-39页 |
3. 区分法益的不可衡量与可衡量领域 | 第39-40页 |
4. 排除不合比例性的行政手段 | 第40-42页 |
5. 选择合必要性的行政手段 | 第42-43页 |
(三) 实务案例的模拟操作 | 第43-46页 |
五、比例原则与行政裁量的收缩 | 第46-50页 |
(一) 行政裁量收缩的构成要件 | 第46-47页 |
1. 所涉法益的重要性 | 第46-47页 |
2. 危害法益的迫切性 | 第47页 |
(二) 裁量收缩与比例原则的适用空间 | 第47-50页 |
1. 在仅发生决定裁量收缩的情形 | 第48页 |
2. 在国家保护义务产生的情形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3页 |
(一) 本文核心结论 | 第50-51页 |
(二) 未来课题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