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网络诽谤行为之概述 | 第9-20页 |
(一) 国内外关于诽谤概念的界定 | 第9-12页 |
1. 国外关于诽谤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2. 我国诽谤概念的相关界定 | 第10-11页 |
3. 名誉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 网络诽谤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三) 网络诽谤行为的主要特征 | 第13-15页 |
(四) 网络诽谤的成立要件 | 第15-20页 |
1. 网络诽谤行为发生环境为网络场所 | 第15-17页 |
2. 捏造事实并散布 | 第17-19页 |
3. 主观上存在过错 | 第19-20页 |
4. 他人名誉受损 | 第20页 |
二、信息网络环境下诽谤罪的成立要件 | 第20-28页 |
(一) 诽谤罪的域外规制模式 | 第20-21页 |
(二) 信息网络背景下诽谤罪的成立要件 | 第21-28页 |
1. 网络诽谤犯罪中“明知虚假事实而散布”的行为 | 第22-26页 |
2. 网络诽谤犯罪中“情节严重”的认定 | 第26页 |
3.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认定 | 第26-27页 |
4. 网络诽谤犯罪主体与对象 | 第27-28页 |
三、网络诽谤行为的厘定 | 第28-33页 |
(一) 网络诽谤行为与诽谤罪 | 第28-29页 |
(二) 网络诽谤行为与侮辱行为 | 第29-30页 |
(三) 网络诽谤行为与诬告陷害行为 | 第30-31页 |
(四) 网络诽谤行为与寻衅滋事行为 | 第31-33页 |
四、《关于网络诽谤的解释》在司法认定中引发的问题 | 第33-39页 |
(一) 《关于网络诽谤的解释》中的争议问题 | 第33-37页 |
1. 诽谤信息数量标准 | 第33-35页 |
2. “又诽谤他人”的认定 | 第35-36页 |
3. 危害后果标准 | 第36-37页 |
(二) 《关于网络诽谤的解释》适用引发的问题 | 第37-39页 |
1. 《关于网络诽谤的解释》的适用对网络大咖言论自由的影响 | 第37-38页 |
2. 《关于网络诽谤的解释》背景下的网络反腐问题 | 第38-39页 |
五、网络诽谤行为规制的完善与建议 | 第39-44页 |
(一) 网络环境下诽谤罪的立法完善 | 第39-41页 |
1. 应将单位纳入诽谤罪主体中 | 第39页 |
2. 诽谤罪责任阻却事由的建立 | 第39-40页 |
3. 点击、浏览量,转发次数不宜作为诽谤罪入罪标准 | 第40-41页 |
(二) 网络环境下诽谤罪的司法建议 | 第41-44页 |
1. 建立合理的自诉转公诉衔接机制 | 第41-42页 |
2. 诽谤案件中公权力介入要慎重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