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欢26块杜家台油藏空气泡沫驱实验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7页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5页
        1.2.1 国内外高压注空气技术研究现状第9-12页
        1.2.2 国内外泡沫提高注气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3 目前空气泡沫驱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第14-15页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课题来源及创新点第16-17页
第二章 欢26断块地质特征及开发现状第17-32页
    2.1 基础地质概况第17-25页
        2.1.1 构造特征第17页
        2.1.2 层组划分第17-18页
        2.1.3 沉积特征第18页
        2.1.4 储层特征第18-25页
        2.1.5 油层分布第25页
        2.1.6 流体性质第25页
    2.2 开发历程及开采现状第25-27页
        2.2.1 开发历程第25-26页
        2.2.2 开采现状第26-27页
    2.3 开发效果评价第27-29页
        2.3.1 井网井距评价第27页
        2.3.2 天然能量评价第27-28页
        2.3.3 能量保持评价第28页
        2.3.4 产量递减评价第28-29页
        2.3.5 注水效果评价第29页
    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9-30页
    2.5 开展空气泡沫驱的有利条件第30-32页
第三章 原油低温氧化实验研究第32-54页
    3.1 实验原理第32-34页
    3.2 实验方法第34-35页
    3.3 实验流程第35-36页
    3.4 实验材料第36-37页
    3.5 纯原油低温氧化实验结果分析第37-48页
        3.5.1 纯原油低温氧化实验基础数据第37页
        3.5.2 纯原油低温氧化实验压力变化第37-39页
        3.5.3 纯原油低温氧化实验气体组分变化第39-41页
        3.5.4 纯原油低温氧化实验原油组分变化第41-48页
    3.6 多孔介质中原油低温氧化实验结果分析第48-53页
        3.6.1 多孔介质中原油低温氧化实验基础数据第48-49页
        3.6.2 多孔介质中原油低温氧化实验压力变化第49页
        3.6.3 多孔介质中原油低温氧化实验气体组分变化第49-51页
        3.6.4 多孔介质中原油低温氧化实验原油组分变化第51-53页
    3.7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空气泡沫体系评价实验研究第54-72页
    4.1 实验方法第54-55页
    4.2 实验流程第55页
    4.3 实验材料第55-56页
    4.4 实验步骤第56页
    4.5 高温起泡剂的研制第56-65页
        4.5.1 起泡剂主剂的选择第56-62页
        4.5.2 起泡剂添加剂的选择第62-65页
        4.5.3 起泡剂的最佳配方及理化性能第65页
    4.6 高温起泡剂性能评价第65-71页
        4.6.1 起泡剂浓度评价第66-67页
        4.6.2 起泡剂抗盐性评价第67-69页
        4.6.3 起泡剂耐温性评价第69-71页
    4.7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空气泡沫驱油实验研究第72-89页
    5.1 相似性分析第72-73页
    5.2 模型制作第73-75页
    5.3 实验流程第75-77页
    5.4 实验材料第77页
    5.5 结果分析第77-87页
        5.5.1 水驱、空气驱和空气泡沫驱驱油效率对比第77-81页
        5.5.2 空气驱和空气泡沫驱含氧量对比第81-83页
        5.5.3 空气泡沫驱起泡剂种类筛选第83-85页
        5.5.4 空气泡沫驱起泡剂浓度优化第85-86页
        5.5.5 空气泡沫驱起泡剂段塞优化第86-87页
    5.6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六章 欢26块空气泡沫驱先导试验方案第89-100页
    6.1 先导试验的目的和意义第89页
    6.2 先导试验层位及试验井组的确定第89-91页
        6.2.1 先导试验选层选井原则第89-90页
        6.2.2 试验层位筛选第90页
        6.2.3 试验井组筛选第90-91页
    6.3 先导试验现场工程设计第91-94页
        6.3.1 注入流程设计第91-93页
        6.3.2 注入参数设计第93-94页
        6.3.3 产出流程设计第94页
    6.4 安全性评价第94-97页
        6.4.1 注气过程中可燃气体爆炸极限分析第94-95页
        6.4.2 天然气的临界含氧量和安全含氧量分析第95-96页
        6.4.3 注采井动态监测方案第96-97页
        6.4.4 采取的相关安全和防腐措施第97页
    6.5 初步经济性评价第97-99页
        6.5.1 投入第98页
        6.5.2 产出第98-99页
    6.6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6-107页
详细摘要第107-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下一篇:2,2-二甲基噻唑烷及L-半胱氨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辐射活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