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创新点摘要第7-12页
第1章 绪论第12-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1 理论意义第13-14页
        1.2.2 应用价值第14页
    1.3 研究现状第14-29页
        1.3.1 国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第15-21页
        1.3.2 国内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第21-29页
        1.3.3 国内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第29页
    1.4 研究思路第29-31页
    1.5 研究方法第31-32页
第2章 基础理论第32-45页
    2.1 煤化工理论概述第32-33页
        2.1.1 煤化工简介第32页
        2.1.2 新型煤化工工业第32-33页
    2.2 产业发展战略理论第33-34页
        2.2.1 产业的基本概念第33页
        2.2.2 战略的概念第33-34页
        2.2.3 产业发展战略概念第34页
    2.3 产业链理论第34-36页
        2.3.1 产业链的概念第34页
        2.3.2 产业链的特点第34-35页
        2.3.3 产业链功能第35-36页
    2.4 行业竞争力理论第36-37页
        2.4.1 竞争力的含义第36页
        2.4.2 行业竞争力的内涵第36页
        2.4.3 行业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第36-37页
    2.5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37-39页
        2.5.1 可持续发展概念第37页
        2.5.2 可持续发展内容第37-38页
        2.5.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第38-39页
    2.6 循环经济理论第39-42页
        2.6.1 循环经济的产生第39页
        2.6.2 循环经济的内涵第39-40页
        2.6.3 循环经济的特征第40-41页
        2.6.4 循环经济的原则第41-42页
    2.7 低碳经济理论第42-45页
        2.7.1 低碳经济的内涵第42页
        2.7.2 低碳经济的特点第42-43页
        2.7.3 低碳经济的实现途径第43-45页
第3章 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与比较第45-59页
    3.1 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第45-47页
    3.2 我国煤化工产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第47-51页
    3.3 国内外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比较第51-54页
    3.4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第54-56页
        3.4.1 传统煤化工产业的结构和资源分配存在问题第54-55页
        3.4.2 煤化工产业没有全方面的统筹性规划第55页
        3.4.3 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第55页
        3.4.4 煤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脱节对物流成本和安全有很高的要求第55页
        3.4.5 现代煤化工产业化的发展中有过快有过热的趋势第55-56页
    3.5 未来发展趋势第56-58页
        3.5.1 新一代煤化工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第56页
        3.5.2 煤化工产业需要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低成本煤作为基础第56-57页
        3.5.3 煤化工的发展要立足于高新技术第57页
        3.5.4 煤化工的发展综合力量有待提高第57页
        3.5.5 煤化工要把“一体化”作为核心理念第57-58页
    3.6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4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第59-67页
    4.1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优势分析第59-61页
        4.1.1 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价格低廉第59页
        4.1.2 产业种类齐全,技术领先第59-60页
        4.1.3 产业呈区域集群化模式发展第60页
        4.1.4 市场需求有保障,产业前景乐观第60-61页
    4.2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劣势分析第61-62页
        4.2.1 水资源短缺非常严重第61页
        4.2.2 环境污染严重第61-62页
        4.2.3 产业整体结构不合理第62页
        4.2.4 管理机制存在不足第62页
    4.3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机会分析第62-63页
        4.3.1 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第62-63页
        4.3.2 行业竞争机会第63页
        4.3.3 发展先进工业第63页
    4.4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威胁分析第63-65页
        4.4.1 石油化工行业的威胁第63-64页
        4.4.2 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第64页
        4.4.3 资金风险第64页
        4.4.4 政策风险第64-65页
    4.5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SWOT矩阵图第65-66页
    4.6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5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可行性第67-80页
    5.1 煤化工产业与国民经济的互动关系第67-72页
        5.1.1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评估第68页
        5.1.2 煤化工产业发展水平评估第68-70页
        5.1.3 相关性分析第70页
        5.1.4 因果分析第70-71页
        5.1.5 评价结果分析第71-72页
    5.2 我国发展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对比关系第72-74页
    5.3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分析第74-75页
    5.4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社会效益分析第75-76页
    5.5 博弈分析第76-78页
        5.5.1 博弈论简介第76-77页
        5.5.2 前提假设第77页
        5.5.3 模型构建第77-78页
        5.5.4 博弈结果分析第78页
    5.6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6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第80-95页
    6.1 影响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因素第80-85页
        6.1.1 社会因素第80-81页
        6.1.2 自然因素第81-82页
        6.1.3 经济因素第82-83页
        6.1.4 技术性的因素第83-84页
        6.1.5 管理因素第84-85页
    6.2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85-86页
    6.3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第86-89页
    6.4 评价模型的建立第89-93页
    6.5 指标值处理第93-94页
    6.6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7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安全预警模型建立第95-101页
    7.1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95页
        7.1.1 评价方法的比较第95页
        7.1.2 选取BP神经网络评价方法的优势第95页
    7.2 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概述第95-96页
        7.2.1 人工神经网络内涵第95-96页
        7.2.2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步骤第96页
    7.3 构建BP神经网络的模型第96-99页
    7.4 仿真算法的实现第99-100页
    7.5 模型的训练与检测第100页
    7.6 本章小结第100-101页
第8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第101-106页
    8.1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总体思路第101-102页
    8.2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第102-103页
    8.3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基本原则第103页
    8.4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运行机制第103-105页
    8.5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9章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第106-121页
    9.1 政策上的扶持第106-108页
        9.1.1 制定完善的煤炭化工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第106页
        9.1.2 制定煤炭化工行业中资源与贸易的政策第106-107页
        9.1.3 制定合理的环境经济政策第107页
        9.1.4 制定各种配套的优惠政策第107-108页
    9.2 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第108-111页
        9.2.1 创造条件吸引煤化工人才第108-110页
        9.2.2 加快煤化工人才的培养第110页
        9.2.3 实施人才强企业战略第110-111页
    9.3 必备资源的保障第111-113页
    9.4 产业结构的调整第113-114页
        9.4.1 坚持走“煤炭化工一体化和产业基地集群化”之路第113页
        9.4.2 发展产业内强势产品领域第113-114页
    9.5 融资力度的加大第114-116页
        9.5.1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第114页
        9.5.2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第114-116页
    9.6 技术的进步与创新第116-118页
        9.6.1 加大技术工艺的研发投入第116页
        9.6.2 注重技术上的自主研发和创新第116-117页
        9.6.3 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关键技术第117-118页
    9.7 管理的专业化第118-120页
        9.7.1 组建煤化工行业组织和管理机构第118页
        9.7.2 构建先进的管理模式第118-119页
        9.7.3 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制度第119-120页
    9.8 本章小结第120-121页
结论第121-122页
附录:BP神经网络学习训练与检测程序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0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脂质体包封猪血红蛋白的制备及评价
下一篇:欢26块杜家台油藏空气泡沫驱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