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强场电离机制 | 第11-14页 |
1.2 高次谐波产生 | 第14-18页 |
1.2.1 高次谐波产生介绍 | 第14-16页 |
1.2.2 高次谐波产生机制 | 第16-18页 |
1.2.3 高次谐波产生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3 分子高次谐波产生 | 第18-22页 |
1.3.1 干涉效应 | 第19-20页 |
1.3.2 分子高次谐波的应用 | 第20-22页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3页 |
第2章 计算方法 | 第23-32页 |
2.1 含时薛定谔方程 | 第23-25页 |
2.2 强场近似模型 | 第25-29页 |
2.3 半经典的三步模型 | 第29-31页 |
2.4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分子高次谐波的双中心干涉现象的研究 | 第32-51页 |
3.1 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3.2 分子的高次谐波发射谱 | 第33-50页 |
3.2.1 传统双中心干涉模型预测的分子谐波最小值位置 | 第34-38页 |
3.2.2 双中心干涉现象的理论推导 | 第38-42页 |
3.2.3 修正初始相位差的双中心干涉模型 | 第42-50页 |
3.3 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利用高次谐波实现线型分子轨道的重构 | 第51-68页 |
4.1 分子高次谐波和动量空间分子轨道电子密度的对应关系 | 第51-58页 |
4.2 利用分子高次谐波实现分子轨道成像 | 第58-67页 |
4.3 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5.1 本论文的主要结论 | 第68页 |
5.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