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行车组织论文--铁路通过能力、运送能力论文

不同速度等级列车混行对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影响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1-18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6-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及通过能力概述第18-31页
    2.1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第18-20页
        2.1.1 国内外运输组织模式第18-19页
        2.1.2 我国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适用性分析第19-20页
    2.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第20-24页
        2.2.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特点第20-21页
        2.2.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影响因素第21-24页
    2.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及适用性分析第24-30页
        2.3.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第24-29页
        2.3.2 计算方法适用性分析第29-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 基于构造压缩时刻表的通过能力计算模型及算法第31-46页
    3.1 问题描述及基本思路第31-32页
        3.1.1 问题描述第31-32页
        3.1.2 基本思路第32页
    3.2 模型构建第32-36页
        3.2.1 前提假设及符号说明第32-34页
        3.2.2 目标函数第34-35页
        3.2.3 约束条件第35-36页
        3.2.4 通过能力计算第36页
    3.3 模型求解第36-45页
        3.3.1 遗传算法介绍第37-38页
        3.3.2 遗传算法设计第38-41页
        3.3.3 压缩时刻表求解算法第41-45页
    3.4 本章小结第45-46页
4 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第46-63页
    4.1 典型案例概况第46-48页
    4.2 模拟结果分析及讨论第48-60页
        4.2.1 不同速度等级列车组合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第48-51页
        4.2.2 B类列车比例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第51-56页
        4.2.3 B类列车停站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第56-58页
        4.2.4 铺画方式对通过能力的影响第58-60页
    4.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加强措施第60-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3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第63-64页
    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7-69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京津冀协同发展下财政支出绩效及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结核病相关病耻感对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