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世界金融、银行论文--金融市场论文--金融危机论文

金融危机研究--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视角

内容摘要第2-5页
Abstract第5-8页
1 导论第14-34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4-18页
        1.1.1 选题背景第14-16页
        1.1.2 理论意义第16页
        1.1.3 现实意义第16-18页
    1.2 文献述评第18-30页
        1.2.1 国外研究述评第18-24页
        1.2.2 国内研究动态述评第24-30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30-32页
        1.3.1 研究内容第30-32页
        1.3.2 研究方法第32页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32-34页
        1.4.1 论文创新点第32-33页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33-34页
2 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理论概念的提出与界定第34-56页
    2.1 虚拟经济的理论背景第34-39页
        2.1.1 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论述第34-37页
        2.1.2 希法亨、凡勃伦的虚拟资本理论论述第37-38页
        2.1.3 凯恩斯关于虚拟经济的研究论述第38-39页
    2.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概念的界定第39-46页
        2.2.1 虚拟经济的考察和界定第39-43页
        2.2.2 实体经济的考察和界定第43-44页
        2.2.3 经济泡沫与泡沫经济的考察和界定第44-46页
    2.3 经济虚拟化视角下金融危机的内涵研究第46-55页
        2.3.1 金融危机的概念界定第47-51页
        2.3.2 经济虚拟化视角下金融危机的研究发展第51-55页
    2.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3 虚拟经济波动性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第56-82页
    3.1 虚拟经济波动性的理论探讨第56-68页
        3.1.1 虚拟经济波动性的理论模型第56-66页
        3.1.2 虚拟经济波动性的特征第66-68页
    3.2 虚拟经济波动性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第68-74页
        3.2.1 泡沫对虚拟经济稳定性的影响第69-71页
        3.2.2 金融加速器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第71-73页
        3.2.3 道德风险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第73页
        3.2.4 灾难短视症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分析第73-74页
    3.3 虚拟经济波动性的实证分析第74-81页
        3.3.1 美国的虚拟经济波动性概况第74-75页
        3.3.2 中国的虚拟经济波动性概况第75-76页
        3.3.3 虚拟经济波动性的实证分析第76-81页
    3.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4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性和金融危机的关系第82-109页
    4.1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性的原因分析第82-91页
        4.1.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收益率差异第82-88页
        4.1.2 金融制度创新的作用机理第88页
        4.1.3 科技进步的作用机理第88页
        4.1.4 行为经济的作用机理第88-90页
        4.1.5 投资者情绪的作用机理第90-91页
        4.1.6 投机泡沫的作用机理第91页
    4.2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引发的金融危机第91-100页
        4.2.1 金融窖藏导致的金融危机第92-94页
        4.2.2 虚拟资产大规模扩张导致的金融危机第94-97页
        4.2.3 资产泡沫导致的金融危机第97-100页
    4.3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国内视角第100-107页
        4.3.1 计量方法说明第101-103页
        4.3.2 基本描述量统计第103-105页
        4.3.3 单位根检验第105-106页
        4.3.4 协整检验第106页
        4.3.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第106-107页
        4.3.6 研究结论第107页
    4.4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5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第109-130页
    5.1 金融脆弱性概念解析第109-114页
        5.1.1 金融脆弱性的含义和背景第109-114页
    5.2 金融脆弱性原因分析第114-122页
        5.2.1 信息不对称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分析第114-115页
        5.2.2 资产价格的波动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分析第115-117页
        5.2.3 金融自由化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分析第117-121页
        5.2.4 金融系统稳定的衡量指标第121-122页
    5.3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第122-129页
        5.3.1 现代金融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第122-124页
        5.3.2 虚拟经济发展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第124-127页
        5.3.3 金融脆弱性对虚拟经济稳定性的影响第127-129页
    5.4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6 经济虚拟化形势下的金融监管第130-143页
    6.1 金融监管概念界定第130-135页
        6.1.1 金融监管定义第130-132页
        6.1.2 有效金融监管第132-135页
    6.2 美国危机前的金融监管模式的缺陷第135-137页
    6.3 美国次贷危机后的金融监管模式第137-138页
    6.4 次贷危机前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第138-139页
    6.5 危机后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学习和改进第139-142页
        6.5.1 中国金融监管当前存在的问题第139-140页
        6.5.2 危机后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学习和改进第140-141页
        6.5.3 正确定位监管职权、范围第141-142页
    6.6 本章小结第142-143页
7 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第143-148页
    7.1 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适度发展第143-144页
    7.2 管控资产泡沫第144页
    7.3 管控虚拟经济规模第144-145页
    7.4 控制虚拟经济风险第145-146页
    7.5 深化金融监管部门改革第146-148页
8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第148-152页
    8.1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148-151页
        8.1.1 主要结论第148-150页
        8.1.2 实证分析方面的主要结论第150页
        8.1.3 对策与建议第150-151页
    8.2 本文的研究展望第151-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4页
后记第164-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智能问答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公交浮动车的道路运行速度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