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11页 |
一、我国流动人口的相关问题 | 第11-16页 |
(一) 流动人口的定义 | 第11-12页 |
(二) 流动人口的概况 | 第12页 |
(三) 流动人口人口犯罪的特点 | 第12-14页 |
1. 青年流动人口犯罪比例较高 | 第12-13页 |
2. 涉案流动人口文化水平偏低 | 第13页 |
3. 作案类型以财产型犯罪为主 | 第13页 |
4. 作案多采取团伙犯罪的形式 | 第13-14页 |
5. 犯罪目标具有随机性盲目性 | 第14页 |
(四) 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流动人口采取强制措施的态度 | 第14-16页 |
二、流动人口取保难的原因 | 第16-26页 |
(一) 法律规定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22页 |
1. 取保候审制度的性质与功能定位不准确 | 第16-17页 |
2. 取保候审与逮捕的法定条件不明确 | 第17-20页 |
3. 取保候审的执行方式不灵活 | 第20页 |
4. 对违反义务后的惩处不严格 | 第20-21页 |
5. 救济措施不全面 | 第21-22页 |
(二) 实践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4页 |
1. 执法观念存在误区 | 第22-23页 |
2. 配套制度不健全 | 第23-24页 |
(三) 流动人口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1.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 第24页 |
2. 不能提供有效担保 | 第24-26页 |
三、扩大对流动人口适用取保候审的依据 | 第26-29页 |
(一) 符合保障公民基本人权的要求 | 第26-27页 |
(二) 符合我国刑事诉讼的目的 | 第27页 |
(三) 符合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 第27-29页 |
1. 符合程序法定原则 | 第27-28页 |
2. 符合无罪推定原则 | 第28-29页 |
四、解决对策 | 第29-39页 |
(一) 转变思想观念 | 第29-31页 |
1. 加大国家对流动人口的关注力度 | 第30页 |
2. 加快司法工作人员的观念转变 | 第30页 |
3. 加强对社会各界的的普法教育 | 第30-31页 |
(二) 完善法律规定 | 第31-36页 |
1. 准确定位取保候审的性质与功能 | 第31-32页 |
2. 明确相关的条件及程序 | 第32-33页 |
3. 采取灵活担保方式 | 第33-34页 |
4. 严格责任追究机制 | 第34-35页 |
5.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 第35页 |
6. 落实事后司法救济 | 第35-36页 |
(三) 完善配套工作 | 第36-39页 |
1. 加强综合治理力度 | 第36页 |
2. 及时进行个案沟通 | 第36页 |
3. 严格风险评估制度 | 第36-37页 |
4. 设立集中监管基地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