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成都龙泉茶店胜利村实现“整村农民市民化”的案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1页
        1.1.2 问题的提出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理论基础第14-16页
        1.3.1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14-15页
        1.3.2 城镇化理论第15-16页
    1.4 研究思路第16-17页
    1.5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1 文献分析法第17-18页
        1.5.2 案例研究法第18页
    1.6 研究意义第18-19页
第二章 我国“农民市民化”的现状、困境与发展趋势第19-24页
    2.1 我国“农民市民化”的现状第19-20页
    2.2 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困境第20-22页
        2.2.1 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困境第20-21页
        2.2.2 制度藩篱的困境第21页
        2.2.3 融入城市的困境第21-22页
    2.3 我国“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趋势第22页
    2.4 以龙泉茶店胜利村作为农民市民化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分析第22-24页
        2.4.1 典型性分析第22-23页
        2.4.2 代表性分析第23-24页
第三章 龙泉驿区实施茶店镇胜利村“农民市民化”的案例描述第24-33页
    3.1 龙泉农民整村市民化的背景和动因第24-25页
        3.1.1 适应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第24页
        3.1.2 山区农民追求“市民化”愿望的需要第24-25页
    3.2 龙泉整村农民市民化实践改革历程第25-27页
    3.3 茶店胜利整村农民市民化项目的基本情况第27-29页
        3.3.1 茶店胜利整村农民市民化项目的动因第27-28页
        3.3.2 茶店胜利整村农民市民化工作的目标第28页
        3.3.3 茶店胜利整村农民市民化工作的思路第28页
        3.3.4 茶店胜利整村农民市民化项目的做法第28-29页
    3.4 茶店胜利整村农民市民化的主要举措第29-30页
        3.4.1 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农民整村搬迁第29-30页
        3.4.2 创新发展机制促进新市民稳定增收第30页
        3.4.3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新市民融入城市第30页
    3.5 茶店胜利整村农民市民化取得的成效第30-31页
        3.5.1 实现了充分安居第30-31页
        3.5.2 基本实现了城市就业和持续增收第31页
        3.5.3 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第31页
    3.6 茶店胜利整村农民市民化分析框架第31-33页
第四章 实现“整村农民市民化”的经济资源供给机制分析第33-36页
    4.1 科学规划和布局产业发展第33-34页
    4.2 多级公共财政供给保障第34-35页
    4.3 城乡土地级差地租机制第35-36页
第五章 实现“整村农民市民化”的制度激励保障机制分析第36-45页
    5.1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保障机制第36-38页
        5.1.1 确权颁证实现农村产权边界清晰化第36-37页
        5.1.2 产权流转实现农村产权价值显性化第37页
        5.1.3 土地整治实现城乡土地级差地租最大化第37-38页
    5.2 户籍制度改革保障机制第38-39页
    5.3 社会资金参与市民化项目激励机制第39-40页
        5.3.1 多种方式选择优质投资商第39页
        5.3.2 社会资金参与激励和监督机制第39-40页
    5.4 公共服务保障制度机制第40-45页
        5.4.1 增加公共财政对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第40-41页
        5.4.2 完善公共服务资金管理体制第41页
        5.4.3 标准化配置新市民居住区公共服务第41-43页
        5.4.4 完善新市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管理体系第43-45页
第六章 实现“整村农民市民化”的社会文化融入机制分析第45-52页
    6.1 创新新市民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第45-47页
        6.1.1 新市民社区服务管理主体关系结构第45-46页
        6.1.2 构建新市民社区党建机制第46页
        6.1.3 构建新市民社区民主自治机制第46-47页
        6.1.4 构建新市民社区社会组织协同治理机制第47页
    6.2 市民化服务的目标群体分析第47-49页
    6.3 新市民公民意识的输入渠道分析第49-50页
        6.3.1 培养新市民社区主人意识第49页
        6.3.2 培养新市民公民责任心第49-50页
        6.3.3 培养新市民的公民权利意识第50页
    6.4 新市民与城市的文化融合路径分析第50-52页
        6.4.1“教育—素质”路径第50页
        6.4.2“活动—习惯”路径第50-51页
        6.4.3“协会—兴趣”路径第51-52页
第七章 结论和启示第52-54页
    7.1 龙泉实施整村农民市民化的总结第52页
    7.2 龙泉实施整村农民市民化的启示第52-54页
        7.2.1 整村农民市民化应突出“市场化”第52-53页
        7.2.2 整村农民市民化应突出“民主化”第53页
        7.2.3 整村农民市民化应突出“公平化”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某铝合金副车架内高压成形工艺数值仿真研究
下一篇:采用掺杂和表面修饰提高氧化铟基体材料气敏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