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小额贷款公司概述 | 第11-22页 |
1.1 小额贷款公司的概念及法律特征 | 第11-14页 |
1.1.1 小额贷款公司的概念 | 第11-12页 |
1.1.2 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特征 | 第12-14页 |
1.2 小额贷款公司法律性质的界定 | 第14-18页 |
1.2.1 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之争 | 第15-17页 |
1.2.2 本文对小额贷款公司性质的认识 | 第17-18页 |
1.3 小额贷款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 | 第18-22页 |
1.3.1 小额贷款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区别 | 第19-20页 |
1.3.2 小额贷款公司与财务公司的区别 | 第20-21页 |
1.3.3 小额贷款公司与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区别 | 第21-22页 |
2 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必要性及理论基础 | 第22-30页 |
2.1 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必要性 | 第22-26页 |
2.1.1 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经营风险 | 第22-24页 |
2.1.2 规范民间金融资本的运作 | 第24-25页 |
2.1.3 保障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 第25-26页 |
2.2 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6-27页 |
2.2.2 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27-28页 |
2.2.3 市场失灵 | 第28页 |
2.2.4 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 第28-30页 |
3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0-37页 |
3.1 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立法的现状 | 第30-32页 |
3.2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2-37页 |
3.2.1 缺乏系统、完善的监管法律规范 | 第32-33页 |
3.2.2 监管主体的监管能力无法满足监管需要 | 第33-34页 |
3.2.3 市场准入及退出标准的设计存在缺陷 | 第34-36页 |
3.2.4 对资金来源监管过于苛刻 | 第36-37页 |
4 国外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立法及实践 | 第37-46页 |
4.1 国外小额贷款公司监管的立法框架 | 第37-40页 |
4.1.1 监管主体 | 第37-39页 |
4.1.2 监管内容与原则 | 第39-40页 |
4.2 各国的监管实践 | 第40-43页 |
4.2.1 孟加拉 | 第40-41页 |
4.2.2 印度尼西亚 | 第41-42页 |
4.2.3 美国 | 第42-43页 |
4.3 域外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43-46页 |
4.3.1 完善的法律体系 | 第43-44页 |
4.3.2 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 第44页 |
4.3.3 开放的利率政策 | 第44页 |
4.3.4 明确的市场定位 | 第44-46页 |
5 完善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46-54页 |
5.1 完善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应当遵循的原则 | 第46-48页 |
5.1.1 依法监管原则 | 第46-47页 |
5.1.2 适度监管原则 | 第47页 |
5.1.3 风险防控原则 | 第47-48页 |
5.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48页 |
5.2 完善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法律制度的具体建议 | 第48-54页 |
5.2.1 制定健全的监管法律规范 | 第48-49页 |
5.2.2 明确专业的监管主体以提高监管效果 | 第49-50页 |
5.2.3 制定合理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标准 | 第50-52页 |
5.2.4 放宽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