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本课题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3页 |
1.5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地域性文化元素与高铁站空间环境设计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4-19页 |
2.1 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化符号 | 第14-15页 |
2.1.1 地域文化的概念 | 第14页 |
2.1.2 地域文化符号的概念及分类 | 第14-15页 |
2.2 公共空间环境与高铁站空间环境 | 第15-17页 |
2.2.1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概念 | 第15页 |
2.2.2 高铁站空间环境的构成及分类 | 第15-17页 |
2.3 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与地域性文化元素 | 第17-18页 |
2.3.1 地域文化元素的范畴 | 第17页 |
2.3.2 空间环境设计的地域性 | 第17-18页 |
2.3.3 空间环境设计与地域性文化元素关系 | 第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豫北地域文化元素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第19-34页 |
3.1 豫北地域文化元素的整体特征 | 第19-21页 |
3.1.1 自然环境特征 | 第19-20页 |
3.1.2 人文传承特征 | 第20-21页 |
3.1.3 城市经济发展环境特征 | 第21页 |
3.2 地域文化元素提取与表达原则 | 第21-23页 |
3.2.1 地域文化提取原则 | 第21-22页 |
3.2.2 地域文化表达原则 | 第22-23页 |
3.3 豫北地域文化元素提取 | 第23-28页 |
3.3.1 豫北地域文化元素的内容提取 | 第23-26页 |
3.3.2 豫北地域文化元素的材质提取 | 第26-27页 |
3.3.3 豫北地域文化元素的色彩提取 | 第27-28页 |
3.4 豫北地域文化元素的符号化 | 第28-30页 |
3.4.1 对地域文化元素形的抽象与简化 | 第28-29页 |
3.4.2 对地域文化元素形的重构 | 第29-30页 |
3.5 豫北地域文化元素在空间设计中应用方法 | 第30-33页 |
3.5.1 借代 | 第30页 |
3.5.2 夸张 | 第30-31页 |
3.5.3 抽象与简化 | 第31页 |
3.5.4 文字图案化 | 第31-32页 |
3.5.5 图案雕塑化 | 第32页 |
3.5.6 典故场景化 | 第32-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地域文化元素在鹤壁高铁站空间设计中的创新设计应用 | 第34-56页 |
4.1 项目概况 | 第34-40页 |
4.1.1 区位界定 | 第34页 |
4.1.2 项目背景 | 第34页 |
4.1.3 鹤壁高铁站现状分析 | 第34-40页 |
4.2 鹤壁高铁站地域文化设计 | 第40-46页 |
4.2.1 鹤壁高铁站地域文化设计总体思路 | 第40-42页 |
4.2.2 鹤壁高铁站地域文化设计总体原则 | 第42-43页 |
4.2.3 设计对高铁站乘客人群的分析与影响 | 第43-44页 |
4.2.4 地域文化元素在整体空间中的布局设计 | 第44-45页 |
4.2.5 地域文化元素在整体空间中的视线设计 | 第45-46页 |
4.3 鹤壁地域文化元素的创新设计 | 第46-55页 |
4.3.1 在铺装中的设计 | 第46-48页 |
4.3.2 在景观空间小品中的设计 | 第48-51页 |
4.3.3 在植物造景中的设计 | 第51-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地域文化元素在高铁站空间环境设计中的思考与总结 | 第56-59页 |
5.1 高铁站空间环境设计中“尺”与“度”的处理 | 第56页 |
5.1.1 “尺”与“度”矛盾 | 第56页 |
5.1.2 解决“尺”与“度”矛盾的方法 | 第56页 |
5.2 元素“意象性”与空间“功能性”的平衡 | 第56-57页 |
5.3 地域文化元素表达手法的“凝练” | 第57页 |
5.4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匹配”关系 | 第57-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6 结论 | 第59-6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6.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