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工程起重机概况 | 第13-15页 |
1.1.1 起重机简介 | 第13-14页 |
1.1.2 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 | 第14-15页 |
1.2 回转控制阀概况 | 第15-22页 |
1.2.1 回转控制阀简介 | 第15-16页 |
1.2.2 国内外回转控制阀发展现状 | 第16-20页 |
1.2.3 回转系统控制阀设计难点 | 第20-21页 |
1.2.4 回转阀的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课题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2-26页 |
1.3.1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3 课题研究目标 | 第23-24页 |
1.3.4 技术路线与课题难点 | 第24-26页 |
第2章 工作原理和特性分析 | 第26-35页 |
2.1 抗负载波动回转控制阀(LUDS)原理 | 第26-28页 |
2.1.1 三位六通阀旁路补偿原理 | 第26-27页 |
2.1.2 抗负载波动回转控制阀原理 | 第27-28页 |
2.2 实车试验 | 第28-30页 |
2.3 AMESim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0-34页 |
2.3.1 负载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0-31页 |
2.3.2 负载力的等效计算 | 第31-33页 |
2.3.3 实车曲线与仿真曲线对比 | 第33-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旁路补偿六通阀控制液压马达的数学模型 | 第35-54页 |
3.1 六通阀控制液压马达的数学模型 | 第35-41页 |
3.1.1 六通滑阀的压力和流量方程 | 第35-36页 |
3.1.2 六通滑阀阀杆的动态运动方程 | 第36-38页 |
3.1.3 补偿阀流量连续性方程和阀芯运动方程 | 第38-39页 |
3.1.4 液压马达的控制方程 | 第39-41页 |
3.2 六通阀控制液压马达的Simulink建模 | 第41-50页 |
3.2.1 系统压力的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41-42页 |
3.2.2 旁路口和补偿阀的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42-44页 |
3.2.3 进油口的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44-46页 |
3.2.4 液压马达的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46-48页 |
3.2.5 六通阀阀杆的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48-49页 |
3.2.6 整体Simulink仿真模型 | 第49-50页 |
3.3 Simulink仿真结果 | 第50-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实车原因分析与优化后的回转阀改进设计 | 第54-69页 |
4.1 实车原因分析 | 第54-59页 |
4.1.1 启动滞后原因 | 第54-58页 |
4.1.2 制动流量回升原因 | 第58-59页 |
4.2 优化后的回转阀改进设计 | 第59-62页 |
4.3 优化后的回转阀仿真特性 | 第62-64页 |
4.4 回转阀零件加工工艺 | 第64-65页 |
4.5 回转弹簧的设计计算 | 第65-68页 |
4.5.1 外弹簧计算 | 第66-67页 |
4.5.2 内弹簧计算 | 第67-68页 |
4.5.3 弹簧的固定 | 第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优化后的回转阀性能测试试验 | 第69-79页 |
5.1 回转阀性能测试试验台原理 | 第69-70页 |
5.2 回转控制阀台架试验 | 第70-78页 |
5.2.1 回转阀性能测试项目 | 第71-72页 |
5.2.2 优化后的回转阀稳态特性 | 第72-73页 |
5.2.3 优化后的回转阀动态特性 | 第73-76页 |
5.2.4 优化后的回转阀负载波动特性 | 第76-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6章 优化后的回转阀实车试验 | 第79-83页 |
6.1 实车试验概况 | 第79-80页 |
6.2 优化后的回转阀实车试验 | 第80-82页 |
6.2.1 快开开关试验 | 第80-81页 |
6.2.2 慢开慢关试验 | 第81-8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3-85页 |
7.1 工作总结 | 第83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作者简历 | 第90页 |